第4部分(2 / 4)

去套用,因為它們兩者是兩套完全不同的內容和概念,在中西醫理論沒有真正結合之前,也千萬不要相混了(有意做試驗的例外)!(4)中西醫概念既然如此的不同,但初譯西醫過來的人卻又沿用了相同的名詞,比如肝心脾肺腎等等都是中醫裡早有了的名詞,後來西醫又用上了,它們名同而實異(原因見前述),理解時須注意。中醫學已有幾千年了,已深入民間,因此有些有關的民間用語,也反過來影響著中醫學,要細加體察。以上幾個因素攪在一起,似是而非,就是醫生本人,不花點功夫,有時也會搞不清,一般人就更不易說清了。因此一再提醒大家這些都是瞭解髒象學說(也含整個中醫學)時必須注意的。如果疏忽了、混淆了,便會概念不清,難以理解。有的人,一談中醫理論便感神秘而反感也與此有關。慢著,如上所說,那有的醫生不明這些道理,就都不能看病了?那也不是,臨床上只要他能按正規書本經驗辨證論治就可以了,但如搞理論研究,則非弄清這些曲折關係不可。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中、西醫學的概念相同不是更好嗎?理由還是歷史的原因,如前所述我們的祖先當時不可能有完整實用的解剖學。既然這樣,機體內部看不到,他們就只有從機體外部去觀察它們的生理、病理活動變化和現象,進行研究,又用了當時的說理工具陰陽五行學說,如髒屬陰,腑屬陽;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又結合它們的整體觀念、動態平衡觀念等進行了系統歸類和描述,並不斷地經受臨床實踐的驗證,日積月累,不斷提升,最後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這理論,便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髒象學說”。正因為它的實質是機體內部結構的外在的“現象”,所以叫“髒象”,而不像西醫叫“臟器”。“象”就是外在可見的表象也。明代名醫張景嶽在他的《類經三卷》裡就說過:“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藏”同“髒”)就是此意。因此後來有的書上,改髒象為“臟腑”,似不確切,因為“象”字才是它的本意。明白了以上的原因,以前中醫不懂解剖學也能看好病的道理便全明白了。

再說西醫學,因為它有完整過細的解剖學,內部臟器它可以一件件拿出來看。它又有各種顯微鏡,可以切成薄片放在鏡下觀察微細結構(這叫“組織學”。)它有完善的實驗室,可以做各種生理病理實驗。也是日積月累,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條件下進行分析和描述,也上升成理論。但不叫“髒象學說”而叫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組織學、病理學等等,因而成了另外一套理論。在這個理論裡就有了諸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等,這一套和中醫學裡的原則上可說完全不同,所以不要相混了。初學時最好先丟開已知西醫概念的那一套,熟練明確了,再進行對比結合。

【問】能舉例說明嗎?

【答】為幫助大家理解,現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上面的道理。

先說心、心臟。一說心臟,人們就會想起胸口上撲通、撲通跳著的心。但請注意,這是西醫解剖學、生理學裡的心,也是中醫那點解剖圖上“畫”著的心,卻幾乎完全不是中醫這髒象學說裡所說的心。為什麼?上面說了,髒象學說裡的臟腑,說的都是另一系統的功能概括。

比如這“心”,古醫書所述就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等等。神明、神是什麼?是精神、思維、意識等等活動也。也就是說這中醫的“心”幾乎全部包括了整個西醫學裡的中樞神經、植物神經系統,也即包羅了大腦等等的功能和疾病,範圍廣而重要。因此有關這方面的毛病如失眠多夢、健忘等等都是心的病。臨床上見到的癲狂病(相當西醫的精神病)有的就叫“痰迷心竅”。比如小說《儒林外史》裡范進中舉後,太興奮了,發了癲狂病,就是標準的中醫的“心”病。中醫書中有說“喜傷心、思傷脾……”中的“喜傷心”,就是指此。至於小說裡似乎說他是“鬼迷心竅”那又是小說描寫的迷信附會了。又如俗語說的一個人有良心、好心腸及心照不宣、心驚肉跳等,所說的都是髒象學說裡的心。又例如一件事悲痛得很,說“心痛極了”,也是髒象裡的心,不是解剖學裡的心。否則就要變成“心絞痛”了。至於西醫學裡的“心絞痛”,在中醫學裡卻又叫“胸痺”。痺者,風寒氣血淤阻之謂也。因為中醫的解剖學不行,只知道是胸內痛,特別是一般發作時是有胸悶、氣急等等的,所以只叫“胸痺”,即胸口緊張之感也。只有心絞痛重到心肌梗死而出人命了,它才發覺嚴重而叫“真心痛”,並說它“朝發而夕死”,的確是經驗的描述,這“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