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部分(2 / 4)

小說:重生1991 作者:中國長城網

針對平民的國際流氓”,罵得痛痛快快、淋漓盡致。他罵小布什是“傻子”、“混蛋”,“我的英語講得比布什這個惡棍好”;罵布萊爾是“私生子”,“鞋都穿不好”,“英國還不如一隻舊鞋值錢”,罵得大膽潑辣、粗獷豪放。

世界上凡是同情弱勢力的人們,聽了薩哈夫對美英的辱罵,無不感到解氣、解恨。有報道說,尤其在阿拉伯國家,即使平常很少關心時事的婦女們,也經常開啟電視機收看薩哈夫的新聞佈會,男人們則聚集在咖啡館裡,收看薩哈夫如何起勁地損美國人。開羅有一位建築工人說,是的,薩哈夫的咒罵有點粗俗,美國人在新聞佈會上不罵人,但他們殺人,“我寧可看謊言家,也不喜歡劊子手”。此話堪稱經典,一語道破天機,他們愛聽薩哈夫嬉笑怒罵的背後,別有一番沉重心情。

薩哈夫的魅力,主要在他的精彩語言。各國媒體評論道,“薩哈夫精通語言”,“喜歡嘲諷”。薩哈夫的語言具有濃郁的阿拉伯風格,就連那些罵人的粗話俗話,從他嘴裡說出來都成了活生生的文學語言,幽默、刻薄、風趣,讓人忍俊不禁、噴茶噴飯。

他的語言風格卻與眾不同,生動之極、精彩之極、傳神之極,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之叫絕、著迷、傾倒。現如今,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官員敢用“冷血的王八蛋”、“狗”、“驢”這樣的詞彙去譴責美國佬和英國佬呢?在世界各國通用的官方詞彙中,還能查得到一兩句類似“讓美國異教徒到幻想中去曬太陽吧”,“英國不值得用鞋子去打”這樣生動的語言嗎?查不到了。可是薩哈夫卻有滿滿一肚子,張嘴就來,怎能不令人著迷?

聽他一次新聞佈會,比聽一回評書過癮,甚至比讀阿拉伯古典名著還過癮。黎巴嫩的一位專欄作家說,觀眾們對薩哈夫講話內容的準確性其實並不太感興趣,只是特別想聽聽他那有趣的詞語。

除了語言魅力,薩哈夫也有他的人格魅力。各國媒體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薩哈夫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伊拉克知識分子,“精通阿拉伯語和英語”,“講起話來聲情並茂”,“很有教養”。戰爭期間,他穿一身顏色和式樣都不怎麼樣的伊拉克軍裝,頭戴貝雷帽,眼鏡有時戴有時不戴,總是把鬍子颳得乾乾淨淨出來見人。國難當頭,仍不忘個人儀表,始終不失儒雅風度。在戰事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他仍能沉著鎮定,應對自如,這種氣質更令媒體歎服。新聞部大樓被炸燬了,他和大家一起奮力撲滅樓內大火,然後把新聞佈會的會場搬到大街上,背後就是被炸現場。各國記者雲集的巴勒斯坦飯店也被炸了,一名路透社記者被當場炸死,他又把新聞佈會搬到巴勒斯坦飯店被炸現場去。他四處奔波,領著各國記者到一處又一處被炸成廢墟的地點去參觀。這一切,都使薩哈夫其人其行抹上了濃重的悲壯色彩。新聞界向來以挑剔聞名,但在業內人士眼裡,薩哈夫不愧是一位盡職的新聞部長。…;

在薩哈夫舌戰美英的所有言論中,最最響亮的一句是:“伊拉克決不投降!”其言錚錚、其骨錚錚。他這句話是代表國家講的,是代表政府講的,是代表伊拉克人民講的,也是代表他自己講的,國格人格,在此一言。不過,在陳鋒的記憶中,“鐵頭”薩達姆最後沒有做到,“鐵嘴”薩哈夫最後也沒有做到,讓全世界的人都大跌眼鏡。薩達姆在地洞裡被抓時表示願意投降,世人已是“悲其不死”了,薩哈夫居然還是“透過幾位朋友”主動去向美軍要求投降,危急關頭氣未餒,窮途末路失大節,人格全丟、國格全丟,實在是個大悲哀!當時,薩哈夫在失蹤兩個多月後,媒體重新露面,又一次引起轟動,弄得巴格達市民“徹夜不眠”,懷念他、同情他、惋惜他,也恨他。此時的薩哈夫,已是“昔日青絲變白”,恰如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頭。他已不像過去那樣幽默了,聲音也沙啞了,人也消瘦了許多。

陳鋒對薩哈夫這個人物也是讚賞有之,嘆息有之的。若是可以的話,陳鋒還真的想阻止他晚節不保,阻止他從一位“英雄”而淪為一名“懦夫”。

但很顯然,陳鋒對此實在是鞭長莫及,只能寄希望於這一世的薩哈夫不會再重演前世的悲劇了。 伊拉克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倒薩控伊”的目標似乎已經達到,但是美國政府很快現,他們有可能被拖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游擊戰中。從布什總統宣佈在伊拉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後,伊拉克的局勢並沒有象想象的那樣趨於穩定,而是越混亂不堪,伊拉克國內一天也沒有停止過戰火。關於伊拉克戰爭,很多人說美國勝利了,也有人說美國失敗了。說美國勝利的人,是從軍事角度看問題,認為美國已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