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軍3師的密營,散佈在密山、寶清、勃利3縣交界處的蘭棒山。1938年3月,正是三江“特別大討伐”期間,根據總部指示,3師8團、9團準備向密山、勃利地區轉移。16日,師長李文彬下令收攏外圍警戒部隊,於19日前向蘭棒山北麓李炮營集中。
18日晨,駐守在尖山子北坡頭道卡子的8團1連部分官兵,在連長李海峰和指導員班路遺率領下,頂風冒雪向李炮營進發。
寧安流傳一句話:“馬球子半拉臉,李雙俠一隻眼。”馬球子是當地一支抗日武裝的首領,半張臉長滿青記,李雙俠即李海峰。他是寧安縣延吉崗人,1900年出生,獵戶出身,因做狩獵用的炸子炸瞎左眼,練就一隻鷹隼似的右眼和百發百中的槍法。“九一八”事變後,他拉起一支抗日武裝,報號“雙俠”,後來投奔李文彬。李文彬率部起義時,在隊內擔任指導官、教官的8個鬼子,被李海峰一槍一個打死4個。
8點來鍾,隊伍進至石灰窯南溝的小孤山附近時,右側千把米遠的山邊出現敵人。幾乎與他們齊頭並進的300多偽興安軍快馬加鞭,看樣子是要趕到前面去兜堵他們,後面兩公里左右百餘鬼子騎兵正衝他們猛撲過來。兩條腿跑不過4條腿,李海峰立即下令搶佔左前方的小孤山。
白雪覆蓋的小孤山,平地高約百餘米,長約50米,雜樹叢生,山頂多是高聳的岩石。日軍從東南方向包抄過來,偽興安軍從西北發起攻擊,馬隊散開隊形,雪煙滾滾向山上捲來。待敵進至50米左右時,山上的機槍、步槍、匣子槍開火了,幾乎彈彈咬肉。
1連是有名的“炮手連”。東北人管獵人和給有錢大戶看家護院的人叫“炮手”,而後者也多來自前者,“張炮”、“李炮”、“王炮”,姓什麼就叫什麼“炮”,個個槍法了得。1連的特點是炮手多,抽大煙的多。3師起義才半年多,1連60多人,大都在密營裡戒菸。這時堅守在小孤山上的只有14個人,另有總部的兩個人。
敵人知道碰上了硬手。鬼子在東南山坡上架起迫擊炮,偽興安軍在西北300米左右的雪地上排列一溜機槍,掩護著發起第二輪衝擊。結果上去下來,天黑前如此反覆了4次。
先把衝在前面的打倒幾個,那股瘋勁就弱下去了,有的就往回跑,人踩馬踏。這時就打趴在雪窩子裡的敵人,有鬼子不打偽軍,當然還是先撿當官的打。李海峰連長更關注的是機槍手,瞄準了一槍一個,再補上個射手就再補上一槍。1連的步槍都是連珠槍,射程遠,威力大,300來米的距離,居高臨下,正好發威。
五十三歲的魏希林,在1940年5軍下江部隊陣亡人員調查表“姓名”欄中,寫著的是“魏炮”,也是寧安人。不知道他是不是1連年紀最大的,也不知道曾有多少獐狍熊豬倒在他的槍口下,而此刻被他和“陳炮”陳鳳山等人瞄住的兩腳獸,幾乎都成了槍下鬼。
機槍手李芳林也是個神槍手,那挺捷克式機槍總能出現在最關鍵的位置上。可要沒有10來支步槍彈無虛發地給敵人“點名”,怕是再有1挺捷克式,小孤山也早失守了。
有時敵人衝到近前了,李海峰和指導員班路遺、排長朱雨亭的3支匣子槍,就像小機關槍一樣掃射著。
小孤山12烈士,在當年的陣亡人員調查表中,只有7個人的姓名,其中僅班路遺和朱雨亭是黨員。李海峰是戰後被追認為黨員的。班路遺三十六歲,穆稜縣人,戰鬥打響不久胸部中彈,仍堅持戰鬥,黃昏時再次中彈犧牲。朱雨亭二十二歲,剛從下江教導隊學習歸來,準備提指導員的,中午時分犧牲。
一座孤山,孤立無援。無論他們堅守多長時間,殺傷多少敵人,小孤山都是絕地。
天黑了,雙腿被打斷的李海峰讓總部交通副官張鳳春帶傷員從西面隱蔽突圍。夜色是朋友,掩護著他們從西山坡滑下去,在山腳扒開雪洞藏起來,還真就躲過了敵人。
這時,算上李海峰,山上只有5個人了,子彈也不多了。
追悼會上,周保中宣佈:將小孤山改名“十二烈士山”。
除上面寫到的6人外,另6名烈士是:班長王仁志,士兵夏魁武、張全富、楊德才、王發、李才。
巍巍九十五頂子
五常地區的“集團部落”,是在1939年大體完成的。就是說,10軍是從1939年開始陷入飢寒交迫境地的。
自然造化,有的山無頭,平頂,東北人稱為“頂子”。“七個頂子”、“八個頂子”、“七十二道頂子”,類似山名在東北不算鮮見。九十五頂子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