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都中規中矩。她每天都很客氣地請求出院,每次都被否決。這又是為什麼呢?羅森漢的實驗報告中提到,醫護人員常毆打病人,不僅動作粗暴,而且粗話連篇,公私立醫院都有此情形。所幸在我當時住的公私合營的醫院,沒有醫護人員罵過我。我的主治醫生姓蘇,他不是美國人,留著一撮鬍子,不知為什麼,他總隨身攜帶棒球手套。我們相處的時間很少,不過我清楚地記得一切有關他的細節,因為我很喜歡他。我們多半在一間小辦公室裡進行治療。他會傾身向前,檢視我手臂上的傷口是否癒合。我總會用偷來的碎瓷片,在快癒合的舊傷上割出新的傷口。他仔細檢視裂開的傷口,語重心長地說:“你怎麼可以傷害自己!真令人遺憾。”
國王穿沒穿衣服的新標準
所有藝術傑作都獨特出眾,撼動人心,當然也難免會有瑕疵,從這一點來看,羅森漢的實驗或許也算得上是藝術。我還是認為羅森漢的實驗結果揭示了若干事實:一是標籤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觀感。二是如果精神病學可以稱得上是一門科學,那麼它必定還處在起步階段。因為精神病學發展至今,它對於精神疾病的生理成因依然缺乏充分的瞭解。三是雖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醫生都會草率診斷,但這樣的醫生確實為數不少,甚至還可能為掩飾心虛而更加自負。
羅森漢的研究結果讓他們更加惶恐不安。這項。:】實驗讓【炫】精神病【書】學界群【網】情激憤,最後更演變為雙方的鬥法。有一所精神病院的醫生自信滿滿地大聲宣稱:“好!你以為我們徒有虛名,其實你們才愚昧無知。我們就來試試看,接下來的3個月,假病人隨你派來,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放馬過來吧!”戰帖已下,準備開火。
羅森漢天生不服輸,毅然接受挑戰。他表示會在3個月內指派若干假病人至該醫院就診。醫護人員必須診斷出那些病人其實精神正常。這等於是原先實驗的反向操作。3個月過去了。醫院極有信心地表示,這段時間他們發現了41名羅森漢派來的假病人。然而羅森漢一個人也沒有派。實驗到此結束,精神病學自取其辱。
我們曾深信精神病學可以解救世人,消弭一切心靈疾苦。1930960年的30年堪稱精神病學的黃金時代,精神分析理論居於主導地位,幾乎所有問題都得到解釋,追溯過往就能治好當下的精神疾病。精神分析理論逐漸與精神病學合流,儼然成為了精神病學的同義詞,然而精神疾病的診斷是否嚴謹卻未受重視,這實在令人不解。當時診斷精神疾病的參考是《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簡稱DSM),它至今仍被作為精神障礙診斷的依據。羅森漢進行假病人實驗時,精神醫學界採用的正是本手冊的第二版。以精神分裂症為例,DSMⅡ對其主要症狀的描述就相當含糊,如:“神經質的反應”(reaction neurosis)、“很難保持親密的人際關係”(attachment difficulties)。羅森漢指出,用語越模糊,越有可能誤診,事實確是如此。然而當時著名的精神病學家梅耶(Adolph Meyer)卻說:“我不覺得有必要為了擺脫質疑,而要做出明確的界定。”這句話反映出當時精神醫學界普遍的心態。
儘管精神病學欠缺明確的內涵定義,但它仍維持了一段時間的榮景。民眾對精神病醫生的診斷深信不疑,甘心花費大筆金錢,接受治療。羅森漢的好友凱勒說:“當年正是羅森漢率先大聲疾呼:‘你們看,國王沒穿衣服!’他破除了精神病學的神話,使其自此一蹶不振。這樣說一點都不為過。”凱勒任職於帕洛阿圖市某醫療單位,擔任住院病人的主治心理醫生。她接著說:“看看我們身邊,還有人投身精神病學嗎?就連醫療單位也找不到合適的精神病醫生,不會再有新的精神病醫生了,因為精神病學現在幾乎已是一灘死水。精神病學若想起死回生,就必須找出確切的病理學證據,證實神經元與化學物質對精神疾病的影響,這樣也許還能恢復昔日盛況。”
斯皮策有不同的見解。他是應該反駁,畢竟他是精神病醫生。斯皮策說:“精神病學領域裡,還有許多事情值得探討。”1973年假病人實驗結果發表時,他也提出反駁。斯皮策是力圖復興精神病學的靈魂人物。他與一群受敬重的同事合作,徹底檢驗當時使用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羅森漢等人得以混入醫院,癥結就在於對精神疾病的界定不夠嚴謹。因此斯皮策嚴格檢視,屏除那些過時的、流於主觀的敘述,捨棄那些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