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甚少用仁人來稱人,無論是古人或今人。那個弟子再問:“怨乎?”孔於用下述的態度來回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那個弟子出去對其他的弟子說孔子很愉快。
這事顯出如把那個“仁”字解為慈善,是多麼不適當。孔子認為人人都可得仁。他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但做一個“真人”,在美國也像在中國社會一樣不容易。我猜孔子會說林肯是一個仁人,一個真人,一個最好的人的楷模,堅決維持一個高度的水平。他可能說富蘭克林是一個天才,但“不知其仁”。傑佛遜是有大才智及有原則的人,但孔子也可能說他“不知其仁”。以上三個人可能都堪稱為仁,我只是舉例指出孔子用這個字的審慎。照這個字審慎的用法,儒家仁人——最好的人——的理想,是羅馬迦特力教會“聖徒”在人道主義上的配對。仁,真我的實現,最好的人的真義,在下文對於子思的討論中將可以看到。
【三、子思:內在的道德律】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孔子死時他只有十五歲,而受教於孔子最幼的門徒曾子。曾子是禮記中數章的作者。禮記是儒家的一本經典,其中一篇,名為中庸。它被認為是這般重要,而成為中國學童們所讀的四書之一。在這本書中,我們見到孔學的哲學根據。它談及宇宙的靈性及控制它的道德律。由於活得和這道德律相符合,人便實現他的真我。這樣,外在的合乎道德的宇宙和內在的真人性的規律之間,便建立起一種和諧。人在發現他的真我時,同時發現宇宙的統一性,而且反過來,人在發現宇宙道德律的統一性時,實現他的真我,或真人性。在這短短的一本書中,我找到對於儒家哲學的最完滿的說法。
人有時無法實現那個在他身上最好的人,是因為他還未做到對這個宇宙的真正瞭解,“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照子思看來,宇宙是一個道德性的秩序,而人所需要的是發現那個在他本身的道德性秩序,而由此達到“匹配”那個和道德性的宇宙相符合的最好的人。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是中心,庸是經常,中庸是“中心的常道”或“內在的不易之道”。因此我跟著辜鴻銘把中庸解為“宇宙的道德秩序”,下文同此。
但什麼是宇宙的道德律,什麼又是人的道德律呢?二者從那裡獲得和諧呢?中庸的作者明說他有一種宇宙道德律的概念,這種概念,十分接近主張有律控制這個宇宙的科學觀點。這種律在它的執行上及在它的瀰漫一切上,是宇宙性的。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它包含無限大及無限小。
〖君子之道,費而隱……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這律或這些律是不能毀滅及自存的。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這律是不變的。
〖夫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跟著是談及控制宇宙的物理定律的詞藻華美的一段。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
這是導致一種萬物有靈性的宇宙道德律概念。在這個問題上,孔子曾明白表示: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聰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判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舍如此夫。〗
下文引自子思對儒家哲學根據的最佳綱要,談及道德律的性質,在物質存在後面的靈性的實在,且談及用人的道德感及才智的雙重力量來完成人性。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仁”,或真人性,在道德感的形式上,是以人的內心和外在的宇宙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