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25講(1 / 6)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

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我現在仍然以當下眼前的事情來和你討論。

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所以阿難,你現在仍然還在執著世間法,以及佛給你們講的小乘因緣和合之法,而疑惑證菩提心的問題。因為這個菩提心前面講了,它是不生不滅啊,你把它懷疑成自然性的。所以你在「自然」和「和合」這兩個法之間而起疑惑。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妙淨見精」,這是講的見分。因為透過十番顯見,佛已經把阿難的這個心從六種意識心引導到第七識,所以就在第七識上來做文章。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阿難認為這個見是由於我能見的見與這個光明的明和起來的。佛問他,如果是和的話,是「何處雜見」啊?你們能看的這個光、見和在哪裡啊?能不能看到啊?這個和後面還有合,先給大家區別一下「和」和「合」。「和」一般的是比如說糖、水和在一起,變成糖水;那變成了糖水,你能不能看到哪個是水哪個是糖啊?「合」呢,是指兩種固體合在一起,它不是溶解為一體。先把這個概念搞明白,下面經文才可以理解。見相可辨,雜何形像:本來是不可辨,那麼為了防止他強詞奪理——就算見相可辨的話,那你把樣子給我找出來。

若非見者,云何見明:如果找不到這個見,是不是就沒有見了?那用什麼東西來見到這個光明啊?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如果你還就找到這個見,那我再問你,你用什麼東西來見這個見呢?自己的眼睛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呢?你如果找到了眼睛,那好,是誰看到你的眼睛的?那眼睛在哪裡?

必見圓滿,何處和明:那如果見圓滿的話,既然是圓滿了,它還要不要另外和一個明啊?不需要。若明圓滿,不合見和:我們這個明是不是也是圓滿的?有沒有哪一處明,哪一處不明啊?遍一切處都是明。所以如果講明是圓滿的話,那個見能不能和進去啊?

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如果兩個物體一定是指這兩者都有某些不圓滿的地方才能和在一起。比如講,水與土相和就變成爛泥巴了,它原來這個名相概念就要改變過來了。那如果你講見與明和的話,又到底該叫什麼東西呢?也不能叫見,也不能叫明,不知道叫什麼。從名相上來推論這個問題,沒有這個道理,講不過去。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把明和暗搞明白,推及到通、塞,通來見通,塞來見塞;和明、暗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複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前面講的「和」,這裡講的「合」,又在講因緣和合。「和」就是像液體一樣可以融為一個體,「合」就是兩種固態物體都分明對待。

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

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如果你講我們能見的見分與這個明相合在一起才能見,那麼到了暗相的時候,明相就沒有了。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那麼這個見不與暗相合是不是就不應該見暗吶?事實上我們是不是能見暗呢?能見。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若見暗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見性是不與暗合的,那麼在這個時候來講,仍然與明合。

與明合者,應非見明:雖然與明合在那裡,它能不能見明吶?不能。為什麼?因為這個暗來了沒有明相,是不是應該見暗吶?所以就造成了這個邏輯思維的錯誤。見性跟明合在一起卻能見暗,這是大笑話。

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既不見明,云何明合:所以它暗相來的時候,我是跟明合的,跟明合卻見不到明。「云何明合」,你怎麼說跟明合?了明非暗:又造成另外一種錯誤。你怎麼知了這個明而不是暗吶?

彼暗與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