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無相無不相之實相」就是即空即有。「空如來藏」當下即是「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當下即是「空如來藏」,三個實相是一個東西。
孫悟空搖身一變,變成這個茶杯,藏教菩薩來看,茶杯就是「無不相之實相」;通教菩薩一定要在這裡等,非要等到茶杯沒有了,孫悟空原形畢露了,才見到「無相之實相」;可是圓教菩薩看呢,這個茶杯當下是不是孫悟空?這個「無不相之實相」當下是不是「無相之實相」?所以叫「無相無不相之實相」。當茶杯消失,孫悟空現前的時候,孫悟空當下是不是茶杯?所以那個「無相之實相」當下就是「無不相之實相」,所以叫「無相無不相之實相」。
由於世界上著相修行的太多太多,藏教修行佔了主導的氣氛,所以祖師大德以禪宗來破相,往往就以「真佛無相」說為是實相,卻不懂得「見真重增一重塵」。真真假假、分分別別皆是當人當下一個念,這叫「真真如性」。
「實相」是不是「阿彌陀佛」?「實」就是「阿」,「相」就是「彌陀」;「實」就是真空,「相」就是妙有;「實」就是理,「相」即是事,理事不二、理事圓融。「實」,在《楞嚴經》叫「離一切相」;「相」,就是「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像這些話要當成口頭禪,時時提起觀照。
實際上佛講「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下面接著就是「無所不在,即內即外」。阿難或者未聽到下文,或者未聽懂下文而故意斷法。內無所見,此阿難自知前失,初計內,而不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故曰無所見;外不相知應該改為外又相知。次計外眼見佛手,心即分別,故曰外又相知。其義則順文理。與下身心相知可合。(引用自圓瑛法師主講《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內無知故,在內不成:因為看不到五臟六腑,所以心不在內。身心相知,在外非義:眼睛看到外面的東西心裡能知道,所以心在外面也不成立。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在這裡呢,「復內無見」應該加一句「外亦如是」——我內也見不到,外也見不到,可我知道,所以叫「當在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覆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佛仍然是抓住一句話不鬆口:你不管是在哪裡,要有個東西,要有個方位,要有個處所。「非無所在」應該打一個問號,帶有反問意味:「難道就沒有一個所在?」因為講到現在,無非強調一個「所在」。
今汝推中,中何為在:你現在又講出一個「中」,在哪裡?指出來。為覆在處?為當在身:「處」就是身外,那你的心是在身外還是身上?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身上的話,手上能不能叫中?頭皮能不能叫中?不能。中間,要注意,每個字都咬住不放。這個「中」怎麼解釋法?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處」就是身體外面,身體的前後左右。你找個地方出來。就算心在外,你給我看一看。無表同無:沒有所在之處,就無從談起。表則無定:如果有個「表」的話就說不準是中,還是東、南、西、北了。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你說表中,在這叫「中」,那你們那邊人看到在哪裡?是不是在北面?我看的是不是在南面?那邊人是不是看在東面?東面人看到在西面,哪有個東西南北?哪有個中?我們看到佛這樣講,是不是感到很痛快?說得痛快淋漓!
我在這裡傳授給你們一個秘訣:要想攻擊明師,必須使你自己首先成為明師。否則你不要開口,你一開口就是造業,就是出洋相。這是不是秘訣啊?你要想攻擊明師,你首先要把《法華經》《楞嚴經》讀懂。在你讀懂之前不要開口,你一開口就是在造業。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誰也不要來以身試法。國法、佛法你能試得嗎?所以對「一心三藏」的道理,我們要刻骨銘心地搞清楚。我們果真搞明白、深信不疑萬法都是我當人當下一個念,他哪來許多的妄想分別?就沒有吶!他當下感恩戴德!
表體既混,心應雜亂:能表中的這個體既然是混亂的,是不成立的,那你這個心也是雜亂的,所以你講這個「中」不能成立。下面呢,阿難還有一套。按照一般人把嘴巴閉起來就算了,而他又來含糊地概念,很能攪惑人心。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