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離一切相,即一切相」?也可以講「離一切法,即一切法」,離相即相。沒有哪一法不是心,沒有哪一相不是心。那為什麼佛有時候講「離一切相」呢?因為凡夫執著我這個妄心,所以叫你找出來到底哪一個心是你。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那麼佛在這裡批判,說阿難你執著你這個「分別覺觀」的「了知性」一定是心。對於明心見性的人,這個分別心、妄心是不是真心啊?就是真心。這是阿難在這個階段來講,他仍然有頑固的我執。
所以佛在這裡是以邪對邪。因為前面講了,妄心是前塵虛妄相想,是因塵而有,離塵無體的。既然你有一個真心存在,那它一定是離塵有體的。諸塵事業:「事」,是名詞,表萬法;「業」,是動詞,表萬相動靜之相。這個「諸塵事業」說盡了十法界森羅永珍、千變萬化。
別有全性:怎麼「別有全性」?你說的這個「性」是離於一切的根塵而單獨存在。比如說離開這個茶杯「別有全性」,一定有個東西站出來,有名有貌、有形狀大小、有方位處所,看得見摸得著,是這個意思。
事實上按照別教講的那個「空如來藏」,按照別教講的那個真心,離開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它是不是有「全性」?但就是拿不出來給人家看,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看到。比如,我把拳頭變成手掌了,你眼睛看不到拳頭,心能不能看到拳頭?心看到拳頭是不是拳性吶?心能不能看到這個樣子?這個樣子與這個手掌有沒有一絲一毫的區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心看到的這個無形無相之性,跟眼睛看到的有形有相之相,有沒有區別呀?(沒有),這就更能顯現出它的智慧。這個拳頭就是真實存在,心就能看到。
比如嘴巴講了「一二三四五」,心裡想了「一二三四五」,那麼沒有講、沒有想一二三四五的時候,它在不在呀?雖然無形無相,我們用智慧來觀照,比有形有相還要真切,非常真切。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那你這個聽法之心就是對境起唸的,以此類推,見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而產生的種種心是不是都是前塵虛妄相想?是不是前塵分別影事?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裡的話講到位了。即使不看、不聽、不嗅、不嘗、不觸、不想,一切見聞覺知、六種意識心統統停止。「內守幽閒」,「幽」,是表無形無相,「閒」,是無動無靜,在佛法裡一般地把它說為後七轉識。怎麼後七轉識呢?
我們剛才講到,比如我講「一二三四五」的時候,頭腦想了就變成第六種意識,頭腦想之前是不是在心裡啊?我們把它說為第七種意識。可是第七種意識來講,一定要注意,第七種意識後面還有第八種意識。那麼第七種意識這前半邊的七轉識,把第八識裡的種子運輸到這後七轉識;後七轉識再來透過六根來對外攀緣,集中在這裡。到了這個位置來講,看上去它是不是沒有任何分別心?它時刻在這裡等待使用。這叫「內守幽閒」,閒在這裡。雖然沒有動,它有一個所,「守」是不是還在用心?也有將之說為定中獨頭意識,也有方便說為第六識中的忘記功能。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我不是非要強迫你,把你這個妄想分別心說成不是真心。你對第六識心,包括眼、耳、鼻、舌、身這五種意識心,統統包括在內,自己細細思維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如果離開前塵,離開這個燈光,眼睛有沒有刺激?離開聲音,耳朵有沒有震動?離開腦子裡那些回憶,你有沒有思維?統統沒有。這是按照凡夫思維來講。離開前塵,如果還有分別性的話,也許是你的真心。這是佛再次退一步來講。那麼,再用智慧來觀照,離開了前六塵,心有沒有分別性?如果沒有分別性的話,你怎麼能想起來?如果是死東西的話,你前面六種意識心再怎麼想都想不起來。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這裡的「分別性」就是六識。你現在用來分別的這六種意識心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