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第37講(2 / 7)

種的機緣,給他們瞎貓碰到死老鼠,也能成就,但不是普遍修行的法門,要明白。

所以講有為法、無為法都不能成就。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是什麼?非有為,非無為;它可以現有為、現無為。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你當下即是非有為、非無為;即有為、即無為,以此心修行,決定成佛!你懂得了這個心,你就已經成佛一大半。《楞嚴經》講,果地覺與因地心必須一致,才能成就。因為我們的果地覺就是「非無為,非有為」這麼個果,所以我們因地發心修行,你必須要先懂得「非有為,非無為」這個本來面目。這個法太妙、太簡單、太現實!有些人不懂、不信,就是因為它太簡單!因為我們總是用凡夫的心把事情看得很複雜,自作多情,還自以為很怎麼樣。

要非常珍惜這個法呀!自從我們講了這個法以後,十多年來所到過的全國每一個地方——少說幾十處,你們可以去調查,都是萍水相逢,當下成就!要好好珍惜呀!不要把眼光盯著外國,不要把眼光盯著臺灣,我們要「依法不依人」!要依人的話,我沒有名氣,沒有地位,我什麼也不是,而且出家時間很短,到現在才十來年。

所以這裡「彼無同異,真有為法」,也就涉及到我們佛門內部的一種修行次第,這也是帶有籠統性地承上啟下來解釋這個世界眾生的成因。下面再進一步地解釋無為法跟有為法怎麼樣互動作用來形成十法界萬法。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覺明」,就是我們的妄明,就是我們的無明妄想。用方便語來講,一切的有為法因它而有,從根本無明到枝末無明,它都在動心、打妄想,所以把它說為是有為法。「空昧」,這裡就是指虛空。怎麼「空昧」呀?「昧」就是我們的無明妄想,使我們眼前執著於境界,而忘記了我們的本來面目,叫「昧」。「昧」的這個「空」,就是表真心本來面目,表真空。當我們心裡有了一個念以後,就有了虛空的感受,這個時候就叫「空昧」。「空昧」,即晦昧之虛空。

「相待成搖」,「相待」,即互相對待,「成搖」,即打妄想而形成搖動。怎麼「相待成搖」呢?我們這個第七識對著晦昧虛空(即「空昧」)打妄想,有了對待。第七識對著虛空打妄想,一打妄想是不是心就在動?我們有時急得滿頭大汗、臉燒得通紅,心是不是在動?我們為什麼急?是不是對著某件事情在打妄想?(是)。我們單個的這個第七識力量大,還是無量的第七識力量大?我們所對的單個的境界大,還是整個虛空的境界大?以此深究,在無明之初的那個第七識跟我們現在的第七識,誰的力量大?(無明之初的第七識力量大)。而且他是面對整個虛空「相待成搖」,那個搖動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呀?所以「故有風輪」,我們心一動就有風。

在電視裡看到過氣功師隔牆推牛這個節目或者知道這個事的人,把手舉給我看一看。他為什麼手能把牆外的牛推倒?是不是心在用力?這就是「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像這種風輪,那是微不足道。我們想象在無明之初,我們靠真心很近的那個見分、見精,力量是不是很大呀?在這裡我們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了,當有了一念業相無明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虛空。在此之前,真空無形無相。

有了虛空,那當我們第二念根本無明——叫「轉相、見分、第七識」,第七識對著虛空打妄想,是不是就有了風?

我們在前面是不是跟自己的第七識見面了?在此之前,這個第七識天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還不知道他在哪裡,他無始以來有沒有離開過我們半步?(沒有)。有沒有離開我們一分一秒?(沒有)。可是我們卻不認識它,你說這個事情是不是很糟糕、很悲哀?一旦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已經了生脫死了!

有公案記載,兩個小和尚看到旗幟在飄動,一個講是旗幟在動,一個講是風在動。六祖怎麼講的?是仁者心動。

再比如,這個茶杯是不是風?要細細觀照。這個茶杯每分每秒都在不斷地風化、鏽蝕,放上二十年茶杯表面就會全部鏽光,這就是「風動」。這個茶杯一百年以後可能鏽成一堆粉了。它是一百年以後突然鏽成粉了,還是每時每分每秒都在鏽?那是不是就在動?是不是就是「風」?我們有時候跑到那個鋼材倉庫裡,遠遠幾十米、幾百米就聞到那個鐵腥味。

這些堅固的物體,隨著我們的妄想而顯現出來。可不是由你心生出來的,它當下就是我們的心。如果它是我生出來的話,它是我的兒子;是我變出來的,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只是因為我們地球人心力比較微弱,要透過岩石煉成鐵,鐵水煉成鐵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