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第60講(3 / 12)

空的感受以後,我們的轉相盯住業相在觀照,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心裡本有的那種堅固的妄想就顯現出地水火風、紅黃黑白、山河大地等種種的相分,這叫「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由堅固的妄想而成就了國土。廣義而言,風雲雨霧是不是都是國土啊?我們的肉團身都是國土。「知覺乃眾生」,「知覺」就是能知、能覺。這裡「眾生」是有情眾生,前面的「國土」是無情眾生。當然,無情眾生也是知覺,這裡特指生命層次比較高的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這個「空」是虛空,「大覺」是真空。我以上講了,我們有時呆頭呆腦地在那裡發愣發傻,別人叫你幾聲,等叫第三聲你驚醒了。又說你在想什麼,但是你剛才什麼也沒想到,是不是?什麼也沒想就是真空,一出定就有想了,就成虛空了,是不是有了空間的感受?所以以先後次序,這個虛空是不是生在真空中啊?沒有任何念頭那就是真空了,打這個比喻。「如海一漚發」,「漚發」是個水泡,打比方,虛空在我心裡就是大海中的一個水泡。實際上虛空是不是當下就是真空?到底誰大誰小?都是一個東西。

有漏微塵國:包括有情世界、無情世界,和所謂根身與器界。「微塵國」,大至佛剎,小至微塵,皆是國土。皆依空所生:世界上的萬法都在虛空包容之中,虛空由我們一念妄想所現,依此觀照十法界萬法。這個「生」解釋為變現。因為講生就有能生、所生,就是有二法門,而能現、所現是一個東西。

漚滅空本無:我們的真心比如大海,虛空就好像大海里的一個水泡——這是透過分別法來觀照,拓寬我們的心量——何況天人鬼畜、泥巴瓦塊這些東西?是不是虛空這個水泡裡的一點點東西啊?況復諸三有:「諸三有」是欲界、無色界、有色界。說到有情、無情一切眾生,都是唯真心一念之所變現。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歸元」就是成佛,「性」就是明心見性,「無二」再沒有第二個法門。「方便有多門」,明心見性以後,我們修任何法門都能幫助我們成為究竟圓滿之佛。像龍女那樣根機特別利,當下即成圓滿佛。她不用方便法就成佛了,用究竟法就可以直接成究竟圓滿之佛,但是絕大多數人來講呢,他先成分真即佛。要成為圓滿之佛還要有一個過程,要修證,這個時候你修任何法門都行,包括什麼法門都不修也是一種法門。所以一定要搞明白,必須在明心見性的前提之下才可以說萬法平等,都能成就。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聖性」就是指我們的本性無所不通。正法、邪法、大法、小法,沒有一法不是我們的自心本性所顯現,叫「聖性無不通」。所以這個「聖性」一定是講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任何一法之性都是「聖性」。這個茶杯是不是聖性啊?它跟諸佛菩薩是不是通達的?無不通,本性就是通的。一定要搞明白。所以成佛不從修得,他本來就是佛。但是不修不得,不修的話即使你是佛,你也得不到真實妙用。「順逆皆方便」,是表無量法門皆是不了義之方便法門,進一步肯定,成佛(歸元)的法門,只有先明理這一條路。無量法門講成究竟義都能成就。到下面就有文章了。

初心入三昧:「初心」就是指剛上路的修行人。遲速不同倫:明心見性的人可以一步登天,不明心見性的人不知道猴年馬月。「遲」與「速」就是快與慢不是一回事,前面講了,是日劫之倍。

對於下面的二十五個法門,文殊菩薩分別作了具體的分析。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這是針對優波尼沙陀尊者觀白骨的法門。「色想結成塵」,色塵是由堅固的妄想而成就。「精了不能徹」,這句話應該是「非精了不能徹」。也就是說,這個堅固的色塵是由堅固的妄想而成就,那我們要破是不是也要透過堅固的妄想去破除?那麼至於初心的人是不是很難修啊?「如何」,那你怎麼可能透過?「不明徹」,不容易明白。以這種不容易透徹的色塵作為初心修行的法門,怎麼能明心見性呢?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這是針對憍陳那尊者以音聲為觀來成就。「音聲雜語言」,當我們聲音發出來的時候,是不是就有語言、文字的形相啊?音聲和語言是不是各有特性呢?音聲是一種振動,語言透過聲音來表達,有時候還話中有話,彎彎曲曲。所以直與曲雜在一起,是不是很難分別和判斷呢?「但伊名句味」,就是那麼一點名句味啊。怎麼「名句味」呢?語言文字有一定的法理法義。「一非含一切」,一句話能不能表達無量義?蘋果能不能具足一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