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的味啊?不能。而修這個聲塵,我們耳識僅僅是取決於一時,一時的這個聲塵能不能明白無量的義啊?不能。所以「云何獲圓通」?我們不能透過聲塵這個「一」來包容含攝無量義。
香以閤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這是講香嚴童子菩薩以香塵為觀而開悟。「香以閤中知」,聞香塵之香臭、通塞,必須透過鼻根與味塵合起來才能成就。「離則元無有」,離開香味,離開通塞,這個覺知效能不能存在啊?不能存在。所以這個香塵不恆,我們怎麼能夠從中成就呢?「不恆」就是生滅法呀。「不恆其所覺」,前面講的「離則元無有」,就是離開香塵,所覺不恆,能覺能不能恆啊?那就合於另外一種香塵,不就變化了?前後不一,初心怎麼能成就啊?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這是藥王、藥上二大菩薩修的味塵。跟香塵類似,但也有區別。前面是以鼻根來嗅香塵,這裡是以舌根來嘗味塵。「味性非本然」,沒有食品的時候,舌頭能不能嚐到食品的味道啊?「要以味時有」,有食品現前的時候味道才有,這也就講了味性也不恆,也要在閤中才能知道。「其覺不恆一」,我們能嘗味道的這種嘗覺不能保持專一不變。那怎麼能成就圓通啊?注意,藥王、藥上菩薩透過品嚐各種樹木花草、土石、有毒、無毒等各種萬法的味道,那麼「其覺不恆一」,為什麼兩個菩薩能夠成就啊?因為他是修了無量無量劫,生生世世修這個法門,大家明白嗎?修這個法門是大信大行大解,一般的人不能成就。許多法門都能成就,這要根據各人根機不一、時空點的機緣不一這個情況來決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這是講跋陀婆羅菩薩以觀照觸塵而開悟。「觸以所觸明」,注意,不要把觸塵誤解為觸物。離合、違順的這種感覺才是觸塵。「所觸」,是指觸物,包括肉團身,各種外部環境等等。「無所不明觸」,沒有所觸之物我們就顯現不出觸塵來。「合離性非定」,沒有觸物就沒有合離這種觸塵,沒有觸塵就沒有感覺。「云何獲圓通」,修禪定是不是強調自己能知的這個性吶?修任何法門都離不開這個能知的性,能知的性離開觸塵都沒有感覺,你還修什麼禪定,談什麼成就啊?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這是講摩訶迦葉以法塵作為觀照而開悟。「法稱」就是法塵。「內塵」就是我們頭腦裡的回憶。「憑塵必有所」,法塵離不開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實塵,五根對五種實塵形成五種俱生意識,這俱生意識就是法塵。所以俱生意識能不能離開五根和五塵啊?「能所非遍涉」,「能」指意根,「所」指法塵。我們意根對某一個法塵的時候,它能不能把所有的法塵統統包容進來啊?不能。如果我們修經教、修圓頓大法觀照的時候你能夠圓融,可是在修禪宗不可以,他只是觀靜,不能包容無量的萬法。「云何獲圓通」,這是法塵不能圓遍之故。所以這個法門對初根機人不能成就。對於迦葉這樣的人呢,修無量劫的這種意根,他能不能成就啊?能成就。觀一就是無量。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這是講阿那律陀尊者修眼根。「見性雖洞然」,眼睛的見性雖然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明前不明後」,前面講了,眼根是八百功德。若以四維論,只見前兩維,不見後兩維,故言四維虧了一半;則三分言功,一分無德。「云何獲圓通」,眼根這個能見不圓滿,所以這個法門對於初心也不能成就。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這是講周利盤陀伽尊者修鼻根。他觀照這個鼻息的出入。「現前無交氣」,在吸氣和出氣之間是不是停頓一下呀?這是不是障礙?這個地方不圓滿。「支離匪涉入」,「支」就是吸氣,「離」就是出氣。「匪」是不的意思。「涉入」是表圓融。「云何獲圓通」,鼻根功德本來就是三分言功,一分無德,不圓滿。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這是憍梵缽提修舌根。他以舌知味,只不過舌頭沒有那麼靈罷了。「舌非入無端」,沒有食品之味,他不能修舌根。修舌根的知覺不能離開味塵(食品之味)。「因味生覺了」,要有味道才能生出舌根的這種嘗覺、知覺。「味亡了無有」,有沒有哪一個人二十四小時之內把東西放到嘴裡啊?更何況成年累月放到嘴裡,有沒有啊?所以味塵沒有的時候,這個知覺就沒有了。「云何獲圓通」,所以修禪定功夫相對而言,它有種持久不變的過程,心裡才能平靜,否則心就容易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