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這個味塵無恆,那麼我們能嘗的嘗性是離塵就無體,離塵就無覺。所以這個法門不能成就。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這是畢陵伽婆蹉尊者因身根觀照而開悟。「身與所觸同」,身根是能知,所觸的觸塵是無知。這裡「同」是什麼呢?是同樣「各非圓覺觀」。身根遇不到所觸,他不能圓滿地觀照。所觸遇不到能觸,當然就更不可能產生靈知性,所以根塵不兩立,它必須要合起來才能產生作用。「涯量不冥會」,「涯」是邊際,「量」是數量。身根和觸塵各有各的邊際,兩者在不能相接觸的時候,能不能在冥中溝通啊?不能。比如我手接觸這個茶杯,我有感覺了;如果接觸不到,它在冥中會不會有感覺啊?不會。我也沒有感覺,它也沒有感覺。它不接觸我,它也沒有感覺。「云何獲圓通」,所以講我們這個身根在沒有所觸之物的時候,就不可能產生圓滿的感覺。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這是講須菩提尊者修意根。「知根雜亂思」,「知根」就是我們六種意識心的根,叫意根,也叫第七識。「雜亂思」,第七識夾雜著前面的六種意識心。雖然是六識作用於七識,那六識是不是由前面的五種俱生意識來成就的?所以第七識一定是夾雜著六識。「湛了終無見」,這是講六識很難調服,很難真正達到湛然了達,一點不夾雜。「終無見」,是很難達到。為什麼?「想念不可脫」,所以像須菩提這樣的修了無量劫啊,而且修得不好的話要麼就落入昏沉,要麼就落入打妄想。「云何獲圓通」,窺基大師在雪山堆裡埋了好幾千年都不能成就,到最後還是透過深入經藏,幾年的功夫就成就了。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這是講舍利弗尊者修眼識。舍利弗眼睛看到什麼,不需要頭腦想,一本全知。這個「識見」就是眼睛對色塵的第一念直覺,他不需要第二念。「識見雜三和」,必須透過眼根這個能見,透過色塵、茶杯這個所見,然後才能產生眼識。修眼識要有這麼三個恆久的因素,這樣心就比較複雜了。所以一般的初上路的人修這個法門不能成就。「詰本稱非相」,「詰本」就是研究,從根本上來研究。「稱非相」,這個眼識不是從眼根產生,也不是從色塵產生,所以它查無根本出處。查無根本出處就是「自體先無定」,這本體就沒有個一定,所以它是妄相,所以初心修這個法門不容易成就。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這是講普賢菩薩修耳識。普賢菩薩的耳識跟舍利弗的眼識一樣的,都是透過心見、心聞。「心聞洞十方」,他就懂得離開耳根,像舍利弗離開眼根一樣。舍利弗看的時候這個眼根雖然在,但是個擺設,他沒有障礙。所以這種聞叫離根解結。「生於大因力」,什麼「大因力」啊?發大心,行大行,修了很長很長時間的大根機之人他能成就。所以普賢跟舍利弗都能離根解結,但不是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明心見性以後離根解結觀照,區別就在這裡。所以不是發大心修大行的人,不能成就,這叫「初心不能入」。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這是講孫陀羅難陀尊者修鼻識。他觀鼻端白,沒有離根。「鼻想本權機」,用眼睛觀照鼻子端白這裡,這是不是用意識在觀啊?「權機」,是權宜之計,他是著相來修的。「只令攝心住」,這是種因緣所生法——眼睛看在鼻尖,把心攝在鼻尖,不要東張西望,把心集中於一處。這等於是心外求法,是方便說為心外求法。「住成心所住」,這裡有能住與所住——當我們把心住在鼻尖,觀到這裡的鼻端白,有了成就的時候,心就有了所住,然後定力進一步加深,它有這種過程,叫「住成心所住」。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這是講富樓那尊者修舌識。「說法弄音文」,講經說法無非是撥弄音聲文字。「開悟先成者」,先開悟以後才修這個舌識。沒有開悟的人再如何妙語連珠、出口成章,都不能了生死。「名句非無漏」,名相、詞語、文字、句子等等都是依有為法而存在,所以有漏。初心學者,不能依此法門成就,不能跟富樓那比。因為他已經是老修行,又是發心特別大、特別猛之人。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這是講優波離尊者修身識。「持犯但束身」,持戒是約束自己的身體,修身能得到人天福報。「非身無所束」,「非身」是不是我們的心吶?心怎麼束縛呀?所以持大乘戒,你心裡打了妄想就是破戒。但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一個念就懺悔掉了,馬上消除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