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乘戒既好持也難持。「元非遍一切」,連心都不能束縛,這個小乘戒它能起多少作用呢?「云何獲圓通」,怎麼能成就啊?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這是講目犍連尊者修意識,他的神通是靠意識心來控制。「神通本宿因」,目犍連生生世世修這個法門,利用神通來行善斷惡。「何關法分別」,哪是修不修的問題?雖然目犍連尊者是因為意識而悟入,其實和意識有什麼關係呢?「念緣非離物」,因為對法塵攀緣、打妄想,你才能修意識。心外求法怎麼能成就?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這是持地菩薩修地大。若從地大之性來看呢,它是堅固之相,有種種障礙而不能通達。「有為非聖性」,持地菩薩生生世世修橋補路,是不是一直在地大上做文章啊?他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法。那持地菩薩為什麼能成就呢?就是因為他修了無量劫的修橋補路,他福報太大了,是福至心靈,但是不遇毗舍浮佛他也不能成就。毗舍浮佛一句話,一語點破夢中人。你修橋補路是為修什麼啊?心平則世界平,他一下子明白了。如果我們不像持地菩薩那樣,叫你心平世界平,你能不能明白呀?你還不知道他講的什麼話呢,這個心平與世界平有什麼關係啊?所以修這個法門不容易成就,屬於藏教菩薩著相修行。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這是講月光童子修水大。他是透過自己頑固的意識心來觀照水,妄想成真。可是這個法很難修啊!有時候出現幻相也能看到水,但如果保持這種幻相,以水滴石穿之功夫來修的話,幻相就可以變成真相,連自己的身體都能變成水,而且別人也能看到。「想念非真實」,這種透過意念所成就的定觀不是真如本性如如不動之理。
「如如非覺觀」,「如如」就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也就是真如本性,不是你意識心所能看到的。佛在前面不是講「見見非見」嗎?你能見到的那個東西就不是真的。所以「如如」,就是講只有用智慧才能看到。所以「若以水性觀」看到的那個水真實不真實啊?不真實。凡是意識心看到的東西都不真實,「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這是講烏芻瑟摩修火大而成就。「厭有非真離」,他知道男女這種慾望之火對自己傷害太大,想解脫;「厭有」本身是不是用念吶?這個念是不是真離呢?既然是念,還是沒有離開啊,他還有這種意識心。「非初心方便」,初心不容易成就這個法門。他是因為害怕這個男女慾望而修清淨心,把慾望之火到最後轉變為智慧之火。也是大根機之人才好成就,為什麼?因為他透過神通觀照到自己生生世世被男女這個慾望害得太苦太苦太苦,他吃的這個虧太大太大太大。銅柱地獄、鐵床地獄,都是針對淫慾心重的眾生而有。這是我們欲界眾生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你能破除這種男女慾望,就是出塵羅漢。一次夫妻生活傷害七萬八千個風蟲,所以這個造業最深,要好好慎重。初心修行人對這個問題沒有切膚之痛,一般法師也不願意隨便開口講這個法,他不願意叫人家生煩惱。《楞嚴經》裡沒有正淫與邪淫之分,你都要承擔因果報應。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這是講琉璃光法王子修風大。「動寂非無對」,風有動有停,這是對待之法,是生滅法。「對非無上覺」,「無上覺」是不生不滅的,修風大是以生滅之心求不生滅之果,無有是處。「云何獲圓通」,那麼對於琉璃光法王子這樣的人,也是修了無量劫。如果不修無量劫,這個法門也不能成就。修得不好就變成風神鬼神之類,修得好你也是明心見性的菩薩。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這是講虛空藏菩薩修空觀。「昏鈍先非覺」,虛空是由一念業相無明將本有真空渾濁為晦昧之空而形成,到了虛空就已經形成昏鈍,已經不是本覺,不是原來的真空。「無覺異菩提」,「昏鈍」跟「菩提」是不是相對待的?你修什麼空觀?如果一般的人來觀空的話,他反而會觀起色來、觀起現相來,所以這個法門初心不容易成就。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這是講彌勒菩薩修唯識。「觀識非常住」,識心離塵無體,沒有常住之相。他是用生滅心反覆地觀照。「存心乃虛妄」,「存心」就是用心來分析,「虛妄」就是動啊,仍然是講生滅心。「云何獲圓通」,以生滅心求不生滅之法,沒有這個道理。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這是大勢至菩薩修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