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第60講(8 / 12)

能聽到,隔牆都能聽到。心念紛無緒:「心念」就是意根,透過法塵打妄想的時候有沒有一定的規矩啊?一會兒跑到過去,一會兒跑到現在,一會兒跑到未來。在我們凡夫的境界上,你這個意根能不能同時回想起許多事情來?你要一個一個地來,可耳根需要不需要這樣啊?它能同時感覺到。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前面講了五根的侷限性以後,體現出耳根的這種特性——隔牆就能聽到音響,不管遠近都能聽到。

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五根靠一精之明是不是最近的?五根都達不到耳根的這種特性,何況六塵啊?是不是更加不能與這個耳根相比?所以在這裡「是則通真實」,也就是耳根,它當下能通一切法。這裡是方便引導,下面還有究竟開示。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音聲就是聲塵,它的特性分為動、靜兩種相,是對待之相。在我們能聞的聞性之中,這個聲音可有可無。「有」就是動相,「無」就是靜相。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這是針對前面阿難他們講的無聞,文殊菩薩這是順手牽羊。你們講沒有聲音的時候就是聽不到了,但是,聽不到聲音的靜相,不等於沒有聞性。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聲音沒有了,並不是那個聞性滅了;聲音有了,也不是那個聞性就生出來了。我們能聞的聞性並不是隨聲音而生,聞性一直都在。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世界萬法的生生滅滅並不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在生滅,而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可以隨緣顯現出生,隨緣顯現出滅。生而不生,滅而不滅;在生非生,在滅非滅。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不是生、不是滅,它可以示生、示滅。怎麼「圓離」呢?生的時候即是滅,滅的時候即是生。生和滅都是一個東西在變現。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你在睡夢中時,不會因為六識停止了,聞性就喪失了。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覺觀」就是聞性,就是一精之明。它是超出思維,不假思維。「身心」就是我們的身根和意識心,跟一精之明這個見性是相對獨立的。因地凡夫的妄想心停留在六根、六塵、六識這個十八界裡。所謂「不能及」呢,實際上是及而未及。我們有沒有一時一刻離開一精之明吶?但是我們的迷惑顛倒把它忘記了,顧不到它。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娑婆國」就是娑婆世界,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教主。佛滅之後,是地藏王菩薩在代管;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菩薩下世,作為賢劫第五尊佛。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是以音聲為教體,在我們這裡能夠宣揚、開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一精之明透過耳根聽到聲音產生意識,意識再對著這個聲塵打妄想。受什麼輪迴啊?看你講話好聽還是不好聽,這是在打妄想;與此同時眼睛看你是好還是壞,舌頭吃到的味是好還是壞,這都是六識圍繞六塵在打妄想。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以阿難為例,阿難雖然博聞強記,無量的三藏十二部經能夠過目不忘、入耳成誦,這麼好的善根連釋迦牟尼、阿彌陀都望塵莫及;卻仍然難免落入邪知邪見,還差點被摩登伽女拉下水。

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豈非」,就是難道不是。「隨所淪」,就是「循聲故流轉」。難道不是因為依文解字而淪落嗎?難道不是因為迷了本聞而流轉嗎?「旋流」,是背塵合覺,把過去出流攀緣的那種妄想心、妄覺回過頭來,回到一精之明這個本位,離根解結。「獲無妄」,明白道理了,開悟了。

「旋流獲無妄」,要聯絡到佛在前面講的一切俱非、一切俱即、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一定要聯絡到三個如來藏,聯絡到四科七大,會歸如來藏妙真如性來解釋。你如果離開這些內容,那前四卷就是白講了。所以文殊菩薩在這特別地提醒,修觀音法門首先要明心見性。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阿難啊,你好好地認真聽來啊,不是像你過去那樣依文解字啊!「我承佛威力」,我講的這個話不僅是我的話,而且是佛在定中加持我啊!我是三世佛再來,你別以為我是菩薩說法啊!「宣說金剛王」,「金剛王」就是首楞嚴大定,就是法華三昧,一切諸禪定之王,一切三昧之王。「如幻不思議」,就是無修而修,無證而證。「不思議」,你不能按照凡夫的心態來著相——啊?沒有看到你修行,兩個耳朵聽聽經就成佛了?可是心地法門就是這樣。「佛母真三昧」,「佛母」就是諸佛成佛之母,特指一心三藏。我們怎麼成佛?是不是由法化生啊?就是由一心三藏之法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