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第61講(1 / 9)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盤,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瞭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前有釋迦牟尼開示一心三藏,後有觀世音菩薩講耳根修證聞思修,再有文殊菩薩高度概括,這是「得大開示」。佛講法在先,已明一心三藏,已得悟門;觀世音菩薩講法在中,已得修門、行門;文殊菩薩總結概括在最後,已經選擇了最佳法門,所以這個時候「身心瞭然」。

觀佛菩提及大涅盤,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瞭其家所歸道路:這是打了個比方,比如離鄉背井忘記了道路,後來透過朋友告訴,知道了回家的道路。這時心裡這個石頭是不是落地了?他只要什麼時候願意回家就能回家。

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這裡的大眾屬於發心較大、根機較利、煩惱障較輕的一類眾生。「新發心菩薩」,是指圓教利根,他雖然證量不如天龍八部,更不如阿羅漢、辟支佛。但他發心大,特指圓人初發心的菩薩。「皆得本心」,就是明心見性。「遠塵離垢」,指阿羅漢、辟支佛初脫塵垢,明心見性了。「獲法眼淨」,法眼能見文字義理,慧眼能見空性。法眼見文字義理就能見一切法的來龍去脈,所以佛在《大般涅盤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三》講,阿羅漢的天眼不過是肉眼,受持大乘經典的人肉眼即是佛眼,即是法眼,即是慧眼。對法眼的定位,最低位是十住位,這是方便說。既可以在十住位,也可以在十地位,也可以在等覺位。對慧眼的定性最低在初住位,他破除一分滅相無明。天眼沒有位,天眼與開智慧與了生脫死沒有關係,鬼神都有天眼。

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摩登伽女聽文殊菩薩講的偈頌,當下由三果證到四果。鈍根之人由三果羅漢證四果羅漢還要在四空天修二十萬大劫。而摩登伽女只聽了幾句偈頌,即由三果證到四果。所以我們想一想,聽經聞法何其重要?

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的眾生都已經明心見性。所以《楞嚴經》是不是講聽經聞法當下成就啊?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阿難這次請法跟以往不一樣了,他現在是專門為別人請法了,他自己已經明白了。

心跡圓明:悟門、修門、行門已經明白了,身心瞭然。悟門,是一心三藏,萬法唯一念所現。行門,離根解結,旋見循元,或者背塵合覺。

悲欣交集:內心悲喜交加。悲就悲在跟佛一起發心出家,釋迦牟尼成佛已經古得不能再古了,自己還是個羅漢;喜在終於明白這個道理,原來如此。所以菩薩考慮利他之心,專門代未來眾生請法。

所以這裡涉及到,「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所謂「自未得度」,自己還沒有成究竟如來果位。像地藏王菩薩那樣,要先度人,這是菩薩發心。

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自己的覺悟已經圓滿了,你還能夠教化別人,你就是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阿難還沒有究竟成佛,他只是菩薩發心。「末劫」,我們現在就是末法時代,要把這個局面開啟。在《楞嚴經》中,佛怎麼不講正法時代?怎麼不提像法時代?唯獨只提末法,而且是多次強調。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看清了這個形勢沒有啊?誰把這個問題想得明白,誰得大受用。

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我們這個時代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可是在有些人眼裡他認為沒有一個邪師,只要能講法的都是師父。不了義法害我們生生世世,我們要提高警惕。因為這部《楞嚴經》,佛自己都說了,「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佛都不輕易講這部經王,很難講明白。末法時代修行人離佛年代久遠,講邪法、不了義法的人又太多,很難得聞如來藏大法。阿難向佛請法,有沒有什麼方便之法,也能引導他們一下把心收住了,能安住於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