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基」,知道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
猶如野馬,熠熠清擾:這裡打比方,駿馬前奔,老看見前面有水,但是跑到跟前總是沒有水,這種假象叫做陽焰。夏天在高速公路開車,也總是有類似情況。這就是講虛妄相,好像看到了,但是看得不真實。「熠熠」是講似有非有的那個樣子,「清擾」是描述這個行陰的特徵。怎麼「清」呢?破除了色陰、受陰、想陰(色、受、想三陰是比較粗濁的生滅相,我們一般把想陰說為第八識體上的動相分;受陰和色陰說為第八識體上的粗相分。) ,也就是破除了前面的三種粗相分、動相分以後,後面細相分(第七識本來是見分,有時也可以說為細相分,屬於第八識體上最微細的生滅相,也就是行陰。)是不是相對顯得清淨了?「擾」好像是輕微地來騷擾一樣,他不像那個狂風巨浪來衝擊。因為這個行陰畢竟不像識陰那樣沉靜、安穩,當然更不能像真心那樣如如不動,他還有輕微的動相、細相。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這是打比方。什麼叫「樞穴」?過去的木門後面有個插木條的開關,那就叫「樞穴」。以此比喻行陰把握前面的色、受、想三陰,行陰是肉團身的主宰;沒有行陰的話,肉團身就是一具屍體。所以「浮根塵究竟樞穴」,在行陰階段明白了這個道理。
此則名為行陰區宇:「區宇」是界限或者範圍的意思;「行」還是有為法,是生住異滅之法,還沒有了生脫死。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進入行陰區宇,經過十種陰魔境界以後,就達到了「行陰盡」。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如果從這個行陰進入了識陰境界。為什麼把清擾熠熠的行陰稱為「元性」呢?剛才講了,行陰是八識體上微細的生滅之相,他既是前面色、受、想三陰的根源,又是後面識陰的微細之相,所以元和性連起來了。「元」為前三陰之元,後識陰為其「性」,是不是在這接頭了?「元」是承上,「性」是啟下,所以把行陰稱為「元性」。
「性入元澄」,就是破除了行陰,進入識陰這個階段。「元澄」就是講識陰境界,「元」是進入識陰以後,「澄」是安靜、寂滅之義——這種寂滅是相對於前面的色、受、想、行這四陰而言,其實它還是似滅非滅,僅僅是因為它的動作流遷比行陰更為猛力、快速,也就是流急不見。
一澄元習:就是行陰歸入了識陰,這個時候兩者圓融為一體。「一澄」就是識陰,「元習」就是行陰。行陰(行陰體上之細相分)雖破,第七識(後半分末那)能不能破掉啊?它始終是第八識裡的種子,所以行陰破而未破,它是跟第八識圓融為一體。而且第七識這個種子在第八識是拖兒帶女一大堆,無量劫以來,色、受、想三識造種種之業,都跟這個第七識掛鉤在一起。這個道理好好觀照。所以當我們轉世的時候,生生世世的習氣不相舍離,與生俱來。
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行陰是波,識陰是水,行陰滅了以後,水是不是平了?這是比喻融合在一起以後,這個行陰相較於識陰而言的那種粗相已經滅了,就成了止水。那麼澄水雖然沒有波浪,它在不在動啊?還是在動。
是人則能超眾生濁:善男子破除了行陰,即能了生死,超越六道輪迴,證得聖果。但是外道修行即使破除了行陰,還有可能下無間地獄。這在後面破除識陰的十種魔境中,有詳細說明。所以在破除識陰的過程中,走火入魔也是因為自己的心魔導致。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他已經是阿羅漢和辟支佛的話,不成增進,是鈍根阿羅漢,但他不會掉到六道輪迴;如果修的是外道話,縱然破除行陰進入了識陰,他把不住關,仍然會下無間地獄。我們是不是感到可惜啊?太可惜了!修了無量百千萬億年的功夫啊,功敗垂成,到最後還下無間地獄,你說這個可憐不可憐?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作為破除了行陰之人,回過頭來看看走過的路是不是一目瞭然啊?「幽隱妄想」,行陰這個微細生滅太急、太快、太細,似乎看得到又看不真。在行陰區宇,一念生滅1280萬億億次。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從這裡開始講進入行陰區宇出現的十種邪計,也就是十種邪知見。這段是總講第一種邪知見,「二無因論」。(注:在這個行陰區宇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