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已經處於了天然的劣勢中,所以更加渴望在空戰這方面取得主動權。而這從他們派出的都是F…15J重型戰鬥機,以及加速前進上就能夠看得出來,他們已經在儘量的爭取戰鬥的主動權了。
而那些負責奪取戰場制空權的中國戰鬥機是絕對不想讓日本人的努力變成現實的。這次派出的三個大隊,168架Su…27戰鬥機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戰機上13個外掛點中,除了三個副油箱與翼尖上的兩個電子干擾吊艙外,別的都掛上了空空導彈。其中在機翼的2A、B兩個掛架上是用三聯裝形式攜帶的6枚AA…12E導彈,進氣道下的兩個掛架上是AA…12,機翼最外側的掛架下是兩枚AA…11S型格鬥導彈,靠著的兩個掛架下就是最後的兩枚AA…12了。如果不是AA…12E沒了庫存的話,他們肯定會把所有的AA…12都換成射程更遠的AA…12E了。
而從這次雙方的戰機型號,以及所攜帶的武器上來看,似乎是在完成冷戰時美蘇從沒有進行過的交手。只是這次交手雙方不是美國與蘇聯的繼承人俄羅斯了,而是日本與中國。所以,這場空戰在還未爆發的時候,就吸引了全世界所有兵器迷的眼球,在他們看來,F…12與Su…27這兩種代表著冷戰對抗最顛峰時期最先進的戰鬥機,終於在冷戰結束近20年之後,可以在另外一個戰場上來一次正面的決鬥,比出個高下來了。但是,日本使用的F…15J與中國空軍的F…11從本質上來講,已經在它們的原形上變化了很多。
日本的F…15J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出了飛機的殼體以及動力系統外,整架飛機的電子、雷達等子系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連使用的武器都是日本自己生產的,即使那些導彈的身上能夠看到美系武器的影子,但是其核心技術是日本獨立開發的。而中國空軍的F…11雖然是從Su…27上發展而來的,外界也將這種戰鬥機當做了中國自己生產的Su…27,但是其電子裝置也基本上換成了中國自己的產品,至少都已經對原有的裝置進行了重大的改進。所以,這場空戰的主力武器中,也還帶著中日兩國的最高航空與電子技術的因素。
空戰是在2008年4月15日的北京時間凌晨3點半開始的,下面的內容摘自霍坤空軍元帥的回憶錄:
“3點10分的時候,杜大隊發出了加速的命令。當時我跟在大隊長後面兩公里處,作為新的三機編隊的掩護副僚機,負責給前面的長機以及主僚機提供掩護,並且接受他們的指揮發射導彈。我們只用了1分鐘,準確的說是56秒就把速度從0。9馬赫的巡航速度提高到了2。1馬赫,副油箱也丟掉了。這個數字我現在都記得很清楚,當時感受著發動機被開到最大功率上發出的那種震動,心裡才叫激動啊,因為我們能夠馬上與敵人戰鬥了,我也想象著第一顆紅五星被塗到機身上的那種感覺……
“3點15分的時候,我們接受了由後面預警機發來的目標引數。到這時候,我們仍然沒有開啟戰機的火控雷達。當時二炮的中程導彈已經對戰區上空進行了全頻段干擾,不管是日本人的,還是我們的戰機雷達都無法正常工作。其實我也一直在懷疑那些預警機是怎麼發現目標的,當時想不清楚,都後來才知道是才裝備的一種秘密武器……
“接受目標資料大概用了2分鐘,3架預警指揮機給168架戰鬥機提供情報支援,這個速度已經是很快的了,比我們演練中用的時間都要短。當然,這些技術性的問題,作為我的愛好,我一直很關心,當時也搞不清楚為什麼這次的速度提高了這麼多,後來才知道,是我們的‘北斗2’代指揮系統的功勞,可以說,這種新的指揮系統,是我們能夠以不佔優勢的力量擊敗日本戰鬥機的第一個功臣……
“3點18分,我們做好了發射導彈的準備,杜大隊也發出了進攻命令。168架戰鬥機發射了1008枚導彈。那場景之壯觀啊,到現在我都無法忘記那天心裡的激動。上千道閃動著紅色光芒的白線衝出機群,在月光下顯得格外的醒目……
“我們當時距離日本機群還有120公里,正好在AA…12E的最大射程上。當時我很懷疑在這種極限射程上,我們的攻擊會落空,只要日本機群馬上掉頭,那這批導彈就算是白費了。但是杜大隊的經驗是不容我去懷疑的,在有他的戰鬥中,幾乎就沒有出過錯!
“發射完導彈後,我們開始減速,以減慢與日本戰績的接近速度。日本人用的AIM…120或者是AIM…2導彈的射程只有80公里,我們必須要為第一批導彈留出引導時間,並且讓日本人沒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