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部分(2 / 4)

小說:華夏春秋 作者:圈圈

8個正規師,不過20多萬的正規兵力,而其餘的則全都是非主力的二級部隊。雖然在一些戰場上,這些美軍部隊也擔當了主力,並且戰鬥在第一線,但是其能力很受懷疑。比如在伯明翰,很多二級軍團不但沒有帶來勝利,反而在製造麻煩。在曼徹斯特,大量二級部隊僅僅只是執行包圍任務,而戰場巡邏,以及挾制英國軍隊突擊的作戰任務都是由正規軍團完成的!同樣的,在倫敦戰場上,大量的二級軍團的表現也非常糟糕。僅僅在攝政公園的戰鬥中,兩個二級師就被打成了殘廢!當然,同樣的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在主力部隊的身上,這至少證明了一點,美軍的二級軍團雖然在參戰之前接受了大量的培訓,有的部隊甚至在美國東部地區的軍營裡訓練了兩年半的時間,但是卻並沒有發揮出他們應該有的水平!

英國戰場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消耗性的戰場,雙方的損失都很大。到倫敦戰役爆發的時候,英國已經損失了近200萬的地面部隊,當然,其中大部分都是新動員的軍團,其戰鬥力並不強。而美國也已經在英國戰場上損失了近30萬的兵力,這其中,包括了不少的主力部隊。比如,第101空中突擊師就在伯明翰的戰鬥中減員35%,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才恢復元氣!而這麼巨大的損失,即使是美國也感覺到難以承受了。再加上佔領那些英國軍事基地,重要城鎮所需要投入的兵力,當時美國在英國戰場上投入的150萬地面部隊根本就是入不敷出!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英國不是主戰場,損失就這麼巨大,美國也不得不考慮改變戰術,好留下更多的力量用來進攻歐洲大陸了!

可以說,美軍改變戰術來進攻倫敦,就是這種認識起的作用。雖然倫敦戰役還沒有結束,但是這不表示美軍沒有能力進攻歐洲大陸,同樣的,美軍也照樣能夠利用英國的軍事基地,向歐洲大陸發動進攻!當然,最好的情況下,還是要先攻佔倫敦,瓦解英國軍隊的抵抗能力,這樣才能夠將更多的部隊投入到對歐洲大陸的進攻中去。如果英國方面繼續抵抗的話,那麼美軍就不得不在英國本土留下更多的部隊來進行防禦了!

這個問題其實是很明顯的。根據美國在戰後公佈的一部分檔案,在亨登攻防戰結束的時候,美國方面就已經在考慮是否在英國戰爭結束之前發動在歐洲大陸的登陸作戰行動了!當時,美軍的企圖已經完全暴露,所以其戰略目的沒有任何秘密可言,而在英國每多耽擱一天,那麼中國以及歐洲大陸國家的防禦力量就要強大一分,這對進攻歐洲大陸是相當不利的,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儘快結束英國戰爭,好集中所有的力量用來進攻歐洲大陸!當然,這導致的結果是美國方面必須要在英國投入更多的軍隊!在美軍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他們只計劃半年時間來攻打英國,而半年過去了,連倫敦都沒有受到威脅,所以先前的計劃沒有任何的可靠性!現在美軍如果長期無法攻佔倫敦的話,那麼他們必然會放棄倫敦,先集中精力攻打歐洲大陸,讓英國的抵抗者失去所有的支援,最終透過瓦解英國人的意志來結束戰鬥!

當時美國方面並沒有急於採取這一戰術安排,因為美國方面認為他們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攻佔倫敦,而且美軍的前線總指揮也信誓旦旦的保證會在儘量短的時間內攻下倫敦,而不耽擱進攻歐洲大陸的計劃。當然,他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主力部隊了,因為大量的主力部隊已經在前面的戰鬥中有所消耗,而這些部隊都是美軍在登陸歐洲的時候所依靠的尖刀,都必須要得到充分的休整。在這一情況下,尼古拉斯中將就只能夠依靠手裡的一些二流部隊來進攻倫敦。這雖然讓按照計劃攻佔倫敦的希望變得更加的渺茫,但是美軍仍然發動了進攻!

可以看得出來,美軍對倫敦進攻戰術的改變,主要是因為其兵力結構發生了變化,而兵力結構的變化,則主要是因為美軍已經按照計劃啟動了針對歐洲大陸的“北歐海盜計劃”。這是由戰略要求影響戰術計劃的典型例子。當然,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即美軍在制訂戰略計劃與戰術計劃嚴重脫節,而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從戰爭宏觀與微觀的角度來看,戰略與戰術是兩個對立面,但是卻有著非常深遠的聯絡。戰略是指導戰爭的總方針,甚至是指導一個國家的總方針,而戰術本身就是實現戰爭目的的手段,是達到戰略目的所必須要採取的行動。可以看得出來,戰術是要為戰略服務的,只有服從了戰略需求的戰術才是好的戰術,同樣的,也只有能夠讓戰術順利實現的戰略才是好的戰略!可以說,這兩者是相互影響,並且相互支援的。戰略計劃的制訂者必須要考慮戰術上的可行性,而不能盲目的做出高遠的決定,而最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