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能不理你,你說他是卑鄙小人,他是一定會來和你理論個高下的,果然,于謙氣鼓鼓地來了。
於是,他就一腳踏上去,一頭扎進去,掉到了石灰坑裡。
幾個丫頭哈哈大笑,興高采烈地跑到石灰坑旁,那石灰早浸了水,已經不會炙傷面板了,因為下邊是石灰層,還挺鬆軟,于謙倒是沒有摔傷,不過一頭一臉加上衣服,全被石灰染白了,他伸手一抹臉上的水,那張小白臉更是白得一塌糊塗。
五個小丫頭看見他頭髮、臉面一片白的狼狽相,只樂得前仰後合。
于謙這才知道中計,他站在水坑裡,一身狼狽,卻不願叫這幾個小丫頭得意,他又抹一把臉上的石灰,高高昂起頭來,一首詩便傲然出口:“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思楊、思潯雖然淘氣,可是楊家自幼就請名師教習她們學問,這見識可並不凡,一聽他出口成章,詩詞吟來壯志凌雲、充滿義無反顧的氣魄,竟然忘了訕笑於他。
夏潯若在這裡,也許會嚇一跳,他知道自己小時候上學就背過的這首《石灰吟》是于謙少年時創作的一首明志詩,可他並不知道,這首明志詩竟是誕生在一個石灰坑裡,敢情人家於少保當年吟這首詩,並不是小小少年便胸懷天下,人家小帥哥只不過是在幾個小妞面前裝酷而已……
朱棣無大將可用的窘況,夏潯心知肚明。
其實在他心裡,一直存著一個疑惑,那就是:帖木兒東征,到底會不會死在半路上?
如果是剛到大明時代的他,或可一口咬定,而經歷過這麼多事,其中許多事已經發生了些變化,他現在已經確定不了了。
確定不了,就不敢冒險。如果大明這邊真的不做準備,而帖木兒又生龍活虎地殺到了陝甘寧,那就是一場無法估量的大浩劫。
然而大明現在的大工程實在是太多了,如果這邊如臨大敵的調兵遣將,在沿邊築堡壘、修城牆,屯大軍於此嚴陣以待,結果帖木兒當真死在半路上了,這憑白的準備將耗費多少錢糧?大明國力縱然禁得起這麼折騰,可是百姓們肩上的擔子就必然重了許多。
他派人調查了許久,已經掌握了比朝廷更詳細的有關帖木兒的情報,但是對帖木兒的健康情況,始終沒有準確的訊息,夏潯很清楚,帖木兒東征的訊息既已傳來,皇帝必然會早做準備。他這個連襟,骨子裡是個非常驕傲的人,上一次的事,他拂逆了朱棣,這一回他不開口,朱棣寧可御駕親征,也不會自降身段,請他出馬的。
要把主動儘可能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儘可能小的消耗之中,做好西域備戰,那他楊旭就得主動請纓,肩負起這個責任。
於是,夏潯毛遂自薦來了!
他很清楚,這件差使辦好了對他個人前程而言只是錦上添花,辦砸了卻有身敗名裂之虞,但他還是來了。只因為,他也是大明的一份子,他受著無數百姓的奉揚,他應該為百姓們做點事情!
第739章 我做先鋒
夏潯主動請纓的舉動,令朱棣非常欣慰。
夏潯對自己的能力總是不敢過於自信,但是朱棣卻不這麼看,沿海剿倭也好,經略東北也罷,夏潯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前瞻性,以及施政用兵的技巧,令朱棣非常欣賞,他不知道夏潯是以過來人的身份,自然一眼就能發現問題所在,因此對夏潯的能力非常信任。
朝中無大將,要應對西方大帝帖木兒,在他心中除了自己御駕親征之外,就只有夏潯一個人足堪大任了,可夏潯若不給他個臺階下,這次他是寧可御駕親征,也是不願依賴夏潯的,因此夏潯趕到謹身殿,向他毛遂自薦,讓朱棣非常高興,夏潯接下來說的話,也就特別順耳,能夠聽得進去了。
夏潯道:“臣以為,拋開地方勢力、完全依賴自中原調去的軍隊,不妥當。這是擺明了對他們不信任、有戒心,甘南、寧夏的武裝縱然本來沒有異心,這樣一來難免也要生起想法了,雖然他們之中有許多少數民族計程車兵,用之作戰有一定風險,但是盡最大可能發揮他們的力量,遠比對他們保持警惕、將他們置於後方棄而不用作用更大。
另外,朝廷如果現在就集結四川、河南的兵馬趕赴西域,在帖木兒的軍隊趕到之前,這數目龐大的軍隊人吃馬喂,消耗是十分驚人的。依臣之見,對帖木兒東征不可不予重視,卻也不宜敵尚未至,我們先自亂了陣腳。
臣是這樣想的,一方面,整肅甘涼地方武裝,透過查緝、剔除一些不安分的人,嚴明軍紀;與此同時,將甘涼軍隊調出堡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