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一般認為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可在這裡孔子也提出了無 為而治的問題。
實際上,孔子與老子所講的“無為而治”雖然字面相同,而 實質卻不同。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以虛無,清靜為基礎,既反對 道德修養,又反對舉賢使能。一而孔子所說的無為而治卻並不是說 領導者真正什麼事都不做,完全不管,一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 下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強調領導者“為政以德”。從修養自身入 手來治理國家和天下,如《呂氏春秋·先己篇》所說:“昔者先聖 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或者如《中庸》一里面所說: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君子篤恭”也就是孔子在這裡所說的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所說的無為而治還有一層意思是說,作 為領導者,切忌事必躬親,而應該舉賢授能,群臣分職,也就是 《子路》篇所說的“先有司,舉賢才”。《大戴禮記·主言》曾說: “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雜事三》也說: “舜舉眾賢在位,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所以,儒家所說的無為而治實質上是一個領導藝術的問題,從 根本上說是積極有為的態度,與道家主張虛無清靜,順其自然的 無為而治思想是有根本區別的。換句話說,儒家的無為而治是個 領導戰術問題,道家的無為而治則是個社會戰略問題。
………………………………………………
忠信篤敬走遍天下
【原文】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②之邦,行矣。 官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③,行乎哉?立則見其參④於前也,在 實則見其倚于衡⑤也,夫然後行。”子張書於紳(6)。
【註釋】
①行;這裡是“行得通”、“通達”的意思。②蠻貊(mo):蠻,古 稱南蠻;貊,古稱北狄。蠻貊都是古代對邊遠地區民族的稱呼。③州里: 與蠻貊相對,指本鄉本土。④參:相參,顯現。⑤衡:車轅前用於 套牛馬的橫木。③紳:束在腰間並能垂下的大帶。
【譯文】
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通達。孔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為 篤實嚴謹,即使到了邊遠的部族國家,也能夠通達。說話不忠誠 守信,行為不篤實嚴謹,即使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立時 彷彿看見‘忠信篤實’這幾個字顯現在前面,坐在車中彷彿看見 這幾個字在轅前橫木上,能夠做到這樣,便能夠處處通達了。”子 張便把孔子的話記在束腰的大帶上。
【讀解】
孔子的意思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要求子張把“忠信篤敬”作 為座右銘‘印在腦子裡,溶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做到了 這一點,就可以“有理走遍天下”,做不到這一點,則“無理寸步 難行。”
在一般情形下,或者說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下,孔子的話當然 是不錯的,一個人沒有忠信篤敬的品質,就會像一個玩世不恭的 花花公子或所謂“媳皮士”一樣,缺乏專注、進取的精神,很可 能一事無成,自然也就無所謂通達了。但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下,尤 其是處於爾虞我詐的現實之中,一味地忠信篤敬,不多一個心眼, 做到知己知彼,那也是很容易上當受騙,落入他人所設定的圈套 之中的。
所以,我們一方面確實要像子張一樣記住聖人的教導,把 “忠信篤敬”這幾個字作為我們的座右銘。但另一方面,面對複雜 多變的社會現實,也要多長一個心眼,在忠信篤敬的基礎上來一 點通權達變,不要愚忠,不要小信,以免成為.“言必信,行必 果”的“硜硜然小人哉!”(《子路》)
這不是投機取巧,而是反映在“忠信篤敬”上的辯證法。
………………………………………………
有道則仕,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原文】
子曰:“直哉史魚①則!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 蘧伯玉②!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③。”
【註釋】
①史魚:衛國大夫史鰍(qiu),字子魚。②蘧(qu)伯玉:衛國大夫, 名璦。③卷而懷之:卷,收;懷,藏。卷而懷之即收藏避禍,亦即“舍 之則藏”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好一個剛直的史魚!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像箭一樣直, 國家政治黑暗時他還是像箭一樣直。好一個君子蘧伯玉!國家政 治清明時他做官,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