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斯已矣(18)。”舉扶而易之(19),反席未安而沒(20)。
【註釋】
①本節選自《檀弓》上。②曾子:孔子得弟子, 名參,字子輿。寢疾:病倒,臥病。 (3)病:意思事病情嚴重。 (4)樂(le)正子春:曾子的學生。⑤曾元、曾申:曾子的兒子。 (6)隅:牆角。(7)睆(huan):光澤。(8)簀(ze):席子。與:表示疑問的語氣詞。(9)瞿(ju)然:驚懼的樣子。 (10)呼(xv):同“籲”,嘆息聲。(11)斯:這。季孫:季孫氏,魯國的大夫。(12)革(ji):危急。(13)變:意思是移動。(14)幸:希望。(15)爾:你。彼:他。這裡指童子。(16)細人:小人。(17)得正:合於正禮。(18)已:意思是可以。(19)舉:起,抬起。(20)反:同“返”。沒:同“歿“,死去。
【譯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嚴重。樂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腳旁,童僕坐在牆角,手拿燭火。童僕說:“席子花紋華麗光潔,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樂正子春說:“住口!”曾子聽到了,突然驚醒過來說:“啊!”童僕又說到:“席子花紋華麗光潔,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曾子說:“是的,這是季孫送給我的,我沒有力氣換掉它。元啊,扶我起來,把席子換掉。”曾元說:“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動,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讓我來換掉。”曾子說:“你愛我不如愛那童僕君子愛人是用德行,小人愛人是姑息遷就。我現在還要求什麼呢?我只盼望死得合於正禮罷了。”於是大家扶起曾子,換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還沒有放安穩,曾子就去世了。
【讀解】
《儒林外史》中的嚴貢生臨死前伸出兩個手指,示意為節省燈油要掐滅一根,露出十足的守財奴的嘴臉,吝嗇的本性至死不改。曾子臨死前要求換掉華麗的臥席,卻不是出於慳吝,而是以言行維護他所信奉的“禮”——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餓禮遇。曾子的舉動與嚴貢生的守財奴有著質的不同。為了維護自己的信念,他慎終如始,嚴於律己,直至去世。
曾子換席子的做法不可仿效,但他的精神大可借鑑的。常言說:“正人先正己。”要求別熱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則便不會有說服力。做人的嚴謹應當體現在遵守規則之上,尤其是細小的事,更能見出真精神。
精神源於信念,信念事對自己所確認的價值和意義的執著追求。沒有信念做支撐,可能憑興之所至地做一些事,卻不可能始終如一,不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上都表現出完全的一致性。局外人,營營苟苟的人,事不可能理解這一點的。
人在生活中的確應當有精神,不管這種精神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它都會使我們的言行有所歸依,有軌可循。
………………………………………………
子夏其子而喪其明(1)
——勸誡忠告是愛心的體現
【原文】
子夏其子而喪其明(2)。曾子吊之,曰:“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③?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4),退而老於西河之上(5),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6),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7)。亦已久矣!”
【註釋】
①本節選自《檀弓》上。②子夏:孔子的弟子, 春秋 末期衛國人,名叫卜商,子夏是字。 (3)女(ru):同“汝”,你。 (4)事:侍奉。夫子: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洙泗:古時魯國的兩條水名。⑤西河:地名,在今陝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 (6)疑:同“擬”,比擬。(7)索居:獨居。
【譯文】
子夏因兒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曾子前去弔唁並說:“我聽說朋友的眼睛失明瞭,就要為它哭泣。”曾子哭了,子夏也哭起來,說道:“天啊!我沒有罪過呀!”曾子氣憤地說:“你怎麼沒有罪過呢?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侍奉老師,後來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們把你比作老師。這是你的第一條罪過。你居親人之喪,沒有可以為人特別稱道的事這是你的第二條罪過。你兒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這是你的第三條罪過。”曾子接著反問道你難道就沒有罪過嗎?“子夏聽後仍掉手杖,下拜說:”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