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廠區面積擴大到了18公頃,擁有1000多名工人,銷售收入超過了1億元。然而,工廠的規模還是偏小,技術水平很低,生產的都是軋輥、連鑄坯等低檔次產品。為了讓鐵本躍上一個新臺階,戴國芳決定傾家蕩產上高爐專案,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從成千上萬家鍊鋼小工廠裡跳脫出來。3年後,鐵本的高爐專案建成,戴國芳當著數千工人,面對高爐長跪不起,淚水與汗水交混而下。這一年是鐵本的騰飛之年,全年的鋼產量猛增到100萬噸,銷售收入超過25億元。在當年度的《新財富》“中國400富人榜”上,他名列第376位,估算資產為2。2億元。
就在高爐專案的建設過程中,戴國芳的心裡升騰起了一個更大的夢想。
2001年之後,隨著宏觀經濟的持續高速成長,各種能源全面緊缺,其中鋼鐵和電力是最最緊俏的兩大物資。在鋼鐵市場上,無論是線材還是板材,普通鋼還是特種鋼,價格普遍持續上漲,幾乎到了“一天一價”的地步。鐵本廠的門口,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卡車每天排成長龍,等候提貨,這樣的景象天天出現。按戴國芳的估算,中國的這股鋼鐵熱起碼還可以延續5年到6年,這應該是鋼鐵人一生難遇的大行情。
戴國芳把新工廠的地址選在了長江邊一條狹長的沿岸地帶。在長江中下游一線,有著一條十分顯赫的鋼鐵長廊,由西而東,湖北的武漢鋼鐵、江西的九江鋼鐵、安徽的馬鞍山鋼鐵、江蘇的南京鋼鐵、上海的寶鋼集團,如巨人比身而立,無一不身列“中國百強工業企業”。小學都沒有讀完的戴國芳,便想把未來的鐵本建在這些國字號大佬們的身邊。
鐵本的新建計劃得到了常州市政府的積極支援。常州與蘇州、無錫並稱“蘇錫常”,是蘇南模式的起源地。此地的中小企業非常發達、活躍,但是跟蘇州和無錫相比,大型企業卻是一條短腿。2001年前後,常州的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一直位列江蘇之首,可是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省13個省轄市中只能排名第六。飢渴的常州需要一個超大規模的投資來填補這段讓當政者難堪的差距。在那幾年的市政府報告中,“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抓投入、上專案、增後勁,加快建設大企業、大專案,努力實現投入總量和專案規模的新突破”,是一個年年必提、十分迫切的發展戰略。此時的鐵本已經是常州市的一個大企業,上繳利稅排名全市第二,戴國芳的設想一提出來,當即獲得了市政府的響應。誰都知道,鋼鐵是一個大投入、大產出的產業,鐵本的夢想一下子變成了常州市政府的夢想。
在常州的很多官員看來,戴國芳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他面龐瘦削,寡言,平生沒有任何愛好,只是整天窩在工廠裡,和技術人員在一起切磋。他是當地出了名的“五不老闆”——不坐高階轎車,不進娛樂場所,不大吃大喝,不賭博,甚至不住高階賓館,平日生活十分儉樸,家中所有積蓄都投到了工廠裡,父親和繼母一直在鄉下種菜務農。他的一家,住在鋼鐵廠裡一棟很簡陋的小房子裡,房屋的一面牆被大卡車撞了一個口子,他也沒有在意。他常年開的車子是一輛抵債抵來的桑塔納2000,即使是成了富人榜上的億萬富翁,也不改節儉本色。
在一開始,戴國芳的設想並沒有如後來那樣宏大。2002年5月,他提出的規劃是建一個比現有產能大1倍多一點的新廠,它的主體建設是兩座高爐和一個14米深的深水碼頭,佔地2000畝,年產260萬噸的寬厚板,總投資額為10億元左右,主要以自有資金滾動投入。
然而,在有關人士的熱情推動下,鐵本專案一改再改,日漸膨脹。在短短的6個月裡,專案規模從一開始的200多萬噸級,加碼到400萬噸級、600萬噸級,最後被定在840萬噸級,規模佔地從2000畝攀升到9379畝,工程概算為天文數字般的106億元,產品定位為船用板和螺紋鋼等較高檔次產品。
在那個時候,鐵本的固定資產為12億元,淨資產6。7億元。以這樣的資本規模要啟動一個超百億元的專案,無疑是“小馬拉大車”。戴國芳對屬下說:“地方上這麼支援,上哪兒找這麼好的機遇?”也正是確認了政府支援的資訊後,當地銀行對鐵本大膽放貸,於是鐵本一下子獲得了43。99億元的銀行授信。
一家民營企業要啟動一個投資上百億元、佔地近萬畝的鋼鐵專案,是很難得到中央有關部門批准的。中國的鋼鐵行業是一個有準入門檻的半壟斷性行業,按有關規定,投資額在3000萬美元以上的專案就必須報國家發改委審批,鐵本專案如果照實上報,不但審批流程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