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困難,因而贏得了蘇北根據地廣大軍民的愛戴。
幹部戰士們說,師長沒有架子,以身作則,有口皆碑,大家親熱地尊稱師長為“老頭子”。
根據地老百姓說,黃師長關心老百姓,誰遇到難處,他總是伸出援助之手,老百姓把黃師長看作“我們的長官”,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
在蘇北抗日根據地,儘管黃克誠不喜歡拋頭露面,更反對宣傳自己,但是關於他的很多事蹟總是像長了翅膀,不脛而走,流傳開來。
在蘇北軍民的心中,留下了有關黃克誠的一串串感人的故事。
新四軍紮根蘇北,必須贏得人民群眾的心,黃克誠深深懂得這一點。
為此,黃克誠始終注意要求部隊嚴守組織紀律。他給部隊訂立了“三不動禁令”:傢俱財產一律不動,糧食一粒不動,院內樹木花草一律不動。他嚴令各駐村部隊認真遵守。同時,加強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宣傳教育,使每一個幹部戰士牢記在心,自覺遵守。
一天,黃克誠從淮海區到鹽阜區去,他與隨行的戰士一邊聊天一邊沿著田間小道往前趕路。
突然,他停下腳步,目光盯向前方,擰緊了眉頭。
戰士們順著師長的目光看去,原來一個身穿新四軍軍裝的馬伕正坐在路旁抽菸,他的旁邊,一匹戰馬正在悠閒自得地啃著田裡的麥苗。
師長肯定要訓人了,戰士們不約而同地想。因為師長最看不得這種事,分隊的馬匹吃了群眾的麥苗、蔬菜,他都要求如數賠償,並責成分隊幹部向群眾道歉。黃師長對於違紀行為,一向是嚴肅處理,不循私情的。
戰士們都記得,有一次,黃師長自己的坐騎小紅馬在南窯村啃壞了朱立地老漢一棵楊樹樹皮。師長知道了,就拿出兩塊錢,交給馬伕小李,送去給朱老漢作賠償,朱老漢不收,師長親自上門送賠款,朱老漢堅持拒收。後來,三師奉命開拔,黃克誠委託村長給朱老漢送去兩塊錢和一封信,信中寫道:“朱大伯:數月前,小紅馬啃壞你的一棵樹,兩塊錢賠償款望你如數收下。黃克誠。”
如今,這位馬伕同志,戰馬啃吃麥苗,竟然熟視無睹,不挨批才怪呢。
果然,黃師長臉色一沉,急步走到馬伕跟前,嚴肅地說:“你的馬吃老百姓的青苗了,你知道嗎?”
那馬伕抬頭一看,是黃師長!猛然一怔,急忙站了起來。
“快把馬牽回來!”
“是!”馬伕二話沒說,幾步跑過去,把戰馬牽了回來。
“你當兵前種過地嗎?”黃師長又問。馬伕心中有愧,低下了頭:“種過!”
“你們指導員講過要處處注意群眾利益嗎?”黃克誠追問。“講過。我大意了。”馬伕的臉通紅。
“你曉得種田不易,也曉得注意群眾利益,為什麼還放馬吃青苗?”黃克誠一指戰馬。
馬伕不再吭氣了,不知所措,把頭埋得更深了。黃克誠隨馬伕來到他所在的團隊,把這件事告訴了這個團的負責人,要求他們迅速處理,對馬伕批評教育,同時要他去向老鄉道歉賠償。
第二天,團裡向黃克誠報告,馬伕承認了錯誤並及時向老鄉認錯賠償,老鄉很受感動。
黃克誠一聽,滿意地笑了。
一天,黃克誠正在師部處理軍政事務,窗外傳來一陣吵吵嚷嚷聲。
不一會兒,供給部宋部長走進了師部,兩個戰士緊跟其後,把一筐梨抬了進來,放在屋裡。
黃克誠一見,奇怪地詢問:“這筐梨是哪裡來的?”宋部長連忙解釋。
原來,這一段時間,黃克誠經常熬夜,患了咳嗽,咳嗽聲半夜裡傳出老遠,當地鄉親們知道了,心疼“黃老頭”,就送來一筐梨。
宋部長深知部隊有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再說“黃老頭”的脾氣他也知道,這筐梨他是絕對不收的。於是,再三表示謝意,但拒收這筐梨。
大家推來搡去,剛才那陣吵嚷便是雙方在推讓。鄉親們一見宋部長不收,乾脆把梨往地上一放,腳底下抹油,都溜了。
黃克誠一聽,立刻嚴肅起來:“如果師部每個人都這麼幹,部隊應當如何去遵守紀律?我如果開了頭,如何服眾?你呀!老百姓已經夠苦了,你怎麼還能收下!”
宋部長一臉為難的樣子,示意那怎麼辦?
“那好吧,下不為例。”黃克誠終於鬆口了。
宋部長一臉高興,以為師長要收下這筐梨了,心想:你只要吃,訓我一頓,我也高興。
誰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