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方面,同《古詩十九首》及建安詩歌一樣,《詠懷詩》中也反覆發出諸如“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之類對人生短促的感嘆。不過,在《古詩十九首》中,追求現世的享樂,追求友誼和愛情,被當作解脫途徑來歌詠;在建安詩歌中,追求不朽的功業,被視為有限生命的延續。換言之,阮籍以前的詩歌,是把自然規律視為人生不自由的最重要原因,而認為在社會生活中可以找到解脫的道路。而阮籍則不同。他雖然也看到自然規律的作用,但他更強調社會力量對人生的壓迫。
在《詠懷詩》中,逐一排除了可能的解脫道路。“膏火自煎熬,多財為患害”,追逐富貴使人傾軋相爭,以至覆滅;“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憂”,“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名和利一樣,使人喪失自我,喪失本性,虛幻無價值。建功立業,確實是阮籍所向往的,但這並不是個人可以隨意選擇的道路。“陰陽有舛錯,日月不常融”,遇與不遇,為命運的偶然所決定,生活在不幸的時代,個人能有什麼作為?家庭、朋友之情誠然是美好的,但黑暗的現實隨時可以奪走它們,愈加喚起人生的悲哀:“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臨觴多哀楚,思我故時人。對酒不能言,悽愴懷苦辛。”而且,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虛偽、怨毒、猜疑、背棄:“人知交友易,交友誠獨難。險路多疑惑,明珠不可幹。”“親暱懷反側,骨肉還相仇。”《詠懷詩》中雖多種寫到對神仙世界的嚮往,但這只是一個虛幻的影子,作者並沒有把它當作真實的追求。甚至,即使能長生,在這樣的世界上也是徒然:“人言願延年,延年將焉之?”
在阮籍看來,現實猶如一張大網,使人無處可逃:“天網彌四野,六翮掩不舒。”在第三十三首中,他還對人生作了一個總的描繪:
一日復一夕,一夕復一朝。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
胸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萬事無窮極,知謀苦不饒。
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
這裡指出,人生由於受到兩種力量的壓迫,因而是極端不自由的。一是人所生存的社會。社會充滿矛盾,充滿危險,一切都不可預測,再多的智慧也不足應付。因而人的一生焦慮重重,如懷湯火。即使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躲過了人世的一切危險,另一種力量也必將使你毀滅,那就是死亡。
我們應當注意到,阮籍雖然厭惡司馬氏集團的所作所為,但他並不是從政治上站在曹魏政權的一邊來反對他們。如果說司馬氏奪取曹家天下的手段是虛偽而卑劣的,那麼過去曹丕登上皇帝寶座,還不是用了同樣的手段?作為哲學家的阮籍,他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具有廣闊歷史意義的悲哀。所以,他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由此在《詠懷詩》中形成一種強烈的生命孤獨感。第一首就表現了這種感情: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月色如水,寒風拂衣,孤鴻悲鳴,宿鳥驚飛,在這一片冷漠枯索的氣氛中,主人公獨處空堂,徘徊憂思。這裡所描摹的並非實有的場景,也未必隱喻著什麼具體的事件,而只是借詩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徵的手法,寄託一種絕對的孤獨感,一種幽深而難以名狀的愁緒。除了這一首外,還有好幾首類似的詩篇。如第十七首,寫遙望整個世界空無一人,唯見失群的鳥獸驚惶奔飛,效果十分強烈。這種從生命本質意義上提出的孤獨感是過去詩歌中從未有過的。
阮籍是特定時代中的悲劇人物。歷史喚起了個性的覺醒,促使人們以極大的熱情去追求人格的尊嚴、生命的完美,追求真誠的道德、自由的生活,卻並不給這種追求以實現的希望。然而阮籍的追求並不是沒有意義的。確實,從未有人像他那樣把人生描繪得如此沉悶、孤獨、陰冷,但這並不純然是消極的東西。它比前人的文學更為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壓迫人性的本質。而且,人們從《詠懷詩》中,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生命的完美的期望和執著的愛戀。它對生命的哀嘆,也是對生命的歌頌。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過程中,《詠懷詩》也帶來了重大的改變。在此以前,詩歌的主體是民歌以及在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人詩,其內涵通常是比較單純的,所表現的大多是具體的問題。阮籍則完全擺脫了對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學觀照方式引入詩歌中來,同時巧妙地將它與一系列藝術形象相結合,使詩歌呈現出十分廣闊的視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內涵。在表現手段上,它多用象徵寓意,形成若即若離、閃爍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