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⒂杏轎鍤�儆嗍祝��宋耷櫓隆5�謔�繕纖�僑詞歉呤鄭�詰筆逼搗鋇撓χ蘋疃�校��塹氖�下陝首罡擼�宋�耙皇毖д呷》ā保ā緞綠剖欏だ鉞醬�罰��
宋之問(約656—約713)、沈佺期(約656—713),主要活動在武后和中宗兩朝,尤其在中宗神龍、景龍年間,他們均以修文館學士的身份頻頻出入於宮廷文會,堪稱詞臣班首、文場勍敵,時人號為“沈宋”。據《唐詩紀事》載:“武后游龍門,命群官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虯詩成,拜賜坐,未安,之問詩後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錦袍衣之。”同書又載:“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賦詩,群臣應制百餘篇。帳殿前結綵樓,命昭容選一首,為新翻御製曲。從臣悉集其下。須臾,紙落如飛,各認其名而懷之。既進,唯沈、宋二詩不下。又移時,一紙飛墜,競取而觀,乃沈詩也。及聞其評曰:‘二詩工力悉敵,沈詩落句……蓋詞氣已竭;宋詩……猶涉健舉。’沈乃伏,不敢復爭。”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在宮廷文人集團中的地位。
沈宋的主要貢獻,在於完成律詩的體制和擴大律詩的影響。他們傾大力於律體的寫作,以自己的創作實踐總結了五七言近體的形式規範。一方面,他們完全避免了五律中的拗澀之病,另一方面,他們又進一步推進了七言歌行體律化的過程,截長挈短,使之趨於凝鍊和完整,脫胎為較為嚴格的七律。沈佺期早在武后時期,便已寫出全無失粘現象的七律,他的為數甚多的七律,在合乎規範方面堪稱宮廷諸詩人之首。
由他們所倡導的“沈宋體”,實際上就是“華藻整慄”(王世貞《藝苑卮言》評沈、宋語)的五七言律詩。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中說:“沈、宋之流,研煉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變之體極焉。”這是“律詩”之名首見於文獻。可見是先有沈宋合軌表率在前,爾後律詩一體才為人們所公認,從而確立其在詩壇的地位的。自齊永明以來兩百多年,中國古典詩歌的格律化過程終於完成。
沈、宋以後,律詩的規範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神龍以還,卓然成調”(《詩藪》),當時應制諸題已大多合律,風氣之盛,並已越出宮廷圈子之外了。
當沈、宋把生活實感注入到這種律體詩中去時,他們也寫出了一些頗為精警動人的篇什。五律如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又如沈佺期的《雜詩》其三: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宋詩抒發貶謫之悲苦,借風物以寄興,以虛擬的望梅之舉將歸思委婉寫出,唱嘆有情;沈詩雖是傳統題材,卻也寫得真切動人,中二聯以時空交錯的手法,把相思雙方疊影在一起,於對偶整煉中又見飛動之致。
沈、宋的七律,雖尚不能同後世大家之作媲美,但這種規整的形式,在他們手中已是揮灑自如,不覺有何束縛,說明他們對律體的運用,已到了相當純熟的程度。茲舉沈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一詩為例:
天長地闊嶺頭分,去國離家見白雲。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群。兩地江山萬餘里,何時重謁聖明君。
初唐宮廷詩人雖然在詩歌形式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建樹,也偶有情致動人的佳作,但其總體面貌,卻是在華美的形式中呈現出情調上的蒼白平庸,這是宮廷文學很難避免的。使詩歌擺脫宮廷的羈縻,面向更廣闊的時代生活,煥發新的蓬勃生機,這個任務,不能不主要落到了那些來自草野閭里的作家身上。
………………………………………………
第三節 初唐四傑的崛起
當宮廷文士仍把詩歌當作點綴昇平的風雅玩物時,詩壇上逐漸崛起了一批銳意變革的新進詩人。他們志同道合,互通聲氣,使詩歌重新擔負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現出新的時代風貌,唐詩由此獲得了真正的轉機。他們就是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盧照鄰(約630—680後,有《幽憂子集》)、駱賓王(約638—?有《駱賓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楊炯(650—693後,有《盈川集》)。
四傑活動於高宗、武后時期。以年輩言,盧、駱大約比王、楊年長二十歲左右。在他們之前,詩壇上也曾出現過不與宮廷詩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