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1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乓恢鍾朧貝�嚳路鸕幕野怠⑾羯��鍘�

不過他們與姚、賈也有一點不同:姚合、賈島苦思苦吟,以艱澀的詞語寫寒苦的心境,使詩歌在清新恬淡之中還有些拗峭尖新的意味,而這些詩人大多走上了清暢淺切一路。如馬戴的《灞上秋居》: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全詩意境和諧,視線由灞原風雨之停歇,而見歸雁之遠去,又收回來,則落葉、孤燈,近在眼前,再拓開,環視空園四壁,然後感嘆自己的孤獨寂寥,情與景融合一體,語言既不生澀,意脈也流暢,這就不太像姚合、賈島而有些像大曆時代的詩了。

在這批詩人中,比較重要的還有趙嘏和李群玉。

趙嘏(約806—?)字承祐,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會昌四年進士。他的《長安秋望》詩中“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兩句,據說杜牧曾“吟味不已,因目嘏為‘趙倚樓’”(《唐詩紀事》)。詩體方面,他以七律見長。但他的詩風,與杜牧、李商隱都不同。摹山畫水,送往迎來,寓旅辛酸,逢僧遇道是他的詩的常見主題,在這裡面寫出細膩悽清的人生感受;語言表現,是常以白描手法,寫來疏朗流暢,清通圓熟。如七律《長安月夜與友人話故山》:

宅邊秋水浸苔磯,日日持竿去不歸。楊桃風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飛。重嘶匹馬吟紅葉,卻聽疏鍾憶翠微。今夜秦城滿樓月,故人相見一沾衣。

又如七絕《江樓感舊》:

獨上高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都寫得明白如話又清空幽美,這在晚唐似乎又別有一種韻味。

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縣)人。他與這批詩人中大多數人一樣,只當過小官,情懷憂鬱,襟抱不開,老有一種要憤然出世的衝動。他的詩歌題材與情感並沒有什麼異於其他人的地方,只是他的詩歌意象要富麗些,包彩要明豔些,風格上要輕軟柔婉些,五言詩如《湖閣曉晴寄呈從翁二首》之一:

嶺日開寒霧,湖光蕩霽華。風鳥搖逕柳,水蝶戀幽花。蜀國地西極,吳門天一涯。輕舟欄下去,點點入湘霞。

七言如《望月懷友》:

浮雲卷盡月朣朧,直出滄溟上碧空。盈手水光寒不溼,流天素彩靜無風。酒花蕩漾金尊裡,棹影飄飄玉浪中。川路正長難可越,美人千里思何窮。

都顯得色彩豔麗而氣骨纖弱。雖然他的詩令人感到優美,一些五七言絕句也很有南朝民歌的味道,但格局太狹小窘迫了,這也是晚唐詩歌的一個演變趨勢。

………………………………………………

第四節 晚唐後期詩文的演變

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後,農民起義不斷爆發,至八十年代中葉,各地起義雖然平息,但這時的唐帝國已是千孔百瘡,風雨飄搖了。這一時代變化給文人士大夫又一次沉重打擊。“西北鄉關近帝京,煙塵一片正傷情。愁看地色連空色,靜聽歌聲似哭聲”(司空圖《淅上》),面對著這種鉅變,感受著這種時代的衰颯氣氛,他們或者從沉痛中抬起頭來,企圖挽救時世;或者在悲哀裡低下頭去,走向明哲保身的退隱之路;也有不少人在這兩者之間徘徊,對時世變化感到傷感與痛楚,卻缺乏勇氣站起來,只是在那裡發發感慨。

在黃巢起義之前,一些文人就有了一種關注社會問題的思想趨向。如曹鄴的詩,就常反映民生疾苦、抨擊統治者的荒淫殘暴,較多地涉及了社會情態。著名的《官倉鼠》寫道:

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遣朝朝入君口?

這詩令人想到《詩經·碩鼠》,在表面的幽默詼諧語氣中,蘊含了深刻的批評和無比的沉痛。又如於濆的詩,也有不少針砭時弊之作,如《苦辛吟》:“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拋梭女,手織身無衣。”寫了勞者反而無獲的不合理;《隴頭水》:“殺成邊將名,名著生靈滅。”以激憤的語言指斥邊將以殺人為功績。他們都效仿漢魏以來古詩和樂府的內容與風格來揭露現實,針砭社會,語言平易通俗、氣格剛健樸實,在當時獨樹一幟。但可惜的是他們在藝術上比較粗糙,觀察社會問題也不夠敏銳和深入,詩中所寫多是過去常見的傷農、厭戰等內容,因此影響不大。

隨著士人逐漸察覺到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傳統的社會責任感與政治參與意識也愈來愈強烈,這使一部分人認真地考慮國家的危亡和一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