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2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人的偽託,這個問題尚有待深入研究,我們這裡暫存疑。《二十四詩品》又名《詩品》,它把詩歌風格分為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二十四品,在各品之下各以十二句四言詩加以解釋,如《含蓄》: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是有真宰,與之沉浮。如淥滿酒,花時返秋。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這十二句中,有具體說明,也有曲折比喻,有些抽象與玄虛,這是因為風格畢竟是不容易直接說明和具體解釋的。

《二十四詩品》也頗重視詩的言外之旨,除上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其他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雄渾》)、“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沖淡》)、“離形得似,庶幾斯人”(《形容》)、“遠行若至,臨之已非”(《超詣》)等論述,均與前引司空圖詩論相合。此書的長處是善於運用形象的語言來形容本不易說的詩境,給人以感性的體會。但書中其實不僅僅是談詩的風格和境界,而常常是把創作方法、藝術境界、欣賞心理乃至詩人的生活態度混合在一起來談,缺乏系統的理論,也不大講究邏輯。

………………………………………………

第七章 唐五代詞

第一節 詞的起源與敦煌曲子詞

詞就其本來性質而言,是歌辭,是廣義上的詩歌的一種。

中國古代的詩歌,向來同音樂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如先秦時代的《詩經》全部和《楚辭》的一部分,以及漢魏六朝樂府詩,原來都是配樂演唱的。不過音樂特別是娛樂性的音樂是在不斷變化的,舊的音樂消亡、轉變以後,原來的歌辭就成為純粹的文字作品,而有新的音樂和新的歌辭來取而代之。譬如《詩經》到漢代就只有少數還能唱,而漢樂府到了六朝,同樣多數是不能唱的了,六朝人以及唐人所寫的古題樂府詩,都只用於誦讀,而不是歌辭。

唐代音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實際在唐以前已經進行了很久,其主要特徵是原產於西域的“胡樂”尤其是龜茲樂大量傳入中土,與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相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音樂——燕樂。“燕樂”的名目,在隋代就有,而在唐代大盛,其部類也經過新的修定。唐代社會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音樂成為唐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享受。特別是在開元、天寶年間,玄宗皇帝精通並酷愛音樂,在宮中蓄養數百人的樂團,號稱“皇家梨園弟子”,更促進了社會上音樂歌舞的流行。而燕樂新鮮活潑,曲調繁多,使用各種不同的樂器伴奏,富於變化,故尤為人們所愛好。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近代曲辭》論唐代燕樂,說它“盛於開元、天寶,其著錄者十四調二百二十二曲。”而唐人崔令欽的《教坊記》(教坊是專掌俗樂的宮廷音樂機構,也為官場宴集提供歌舞娛樂)所載教坊曲則有三百二十四種,大都也是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的。這些燕樂曲調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辭就是詞的雛形,當時叫作“曲子詞”。

所以,唐代的燕樂歌辭本來與從前的樂府歌辭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卻逐漸形成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嚴格按照樂曲的要求來製作歌辭,包括依樂章結構分遍,依曲拍為句,依樂聲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而有定格的形式。這種情況是過去的樂府歌辭所沒有的。到了中唐以後眾多文人用這種制辭方式進行創作,這種新體歌辭逐漸成為中國文學中一種重要的體裁,就是後來通常所稱的“詞”。

但儘管可以作出上述大概的描述,關於詞的起源仍然是一個爭執不下的問題。因為一方面詞與樂府詩有割不斷的聯絡,另一方面它的依曲拍為句、按曲譜填詞的基本規則又是較晚才確立的。各人著眼點不同,對詞的起源的看法也就不同。大致上我們可以說:首先,詞是燕樂的產物,燕樂大盛於開元、天寶年間,這是詞的發展中的第一個重要階段,也可以說是詞的雛形階段。這時的燕樂歌辭,大約在民間已有不少是按曲調來寫而長短不齊的了,但文人的創作,基本上還是齊言的,演唱時往往需要經過一定的處理。到了中唐,自覺按曲譜作詞的文人不斷增多,詞在這時才能說正式成立為一體。

下面從二條線簡單看一看詞在雛形階段的情況。

燕樂中很多曲調本來就是民間歌謠的曲調,而民間歌謠本來就是有曲有辭的,這些為曲而配的歌辭很可能原來就是長短不一或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