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3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並不需要過多的修飾,何況李煜周圍此時也沒有了那金鑲玉砌的鳳閣龍樓、肌雪膚明的春殿嬪娥了,因此,李煜後期詞便完全脫去了穠麗色彩與脂粉氣味,也減少了對於感情直接顯露的阻礙,使胸中的真情一洩而出,如《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上闋雖寫景,但這大自然的歲華變遷無一不是抒寫人生的歲華變遷,朝雨晚風苦苦相逼,摧殘著春意,也銷磨人的青春;

下闋寫人,而人也與自然一樣,在風風雨雨中韶華消盡,所以末句說“人生長恨水長東”。沒有一點穠麗香豔的修飾,沒有一點鑲金嵌玉的詞藻,完全是直率地傾吐情懷。並不是說真情的抒發便不需要語言的錘鍊和修辭的琢磨,但語言上過分的雕琢、過分的羅列、過分的修飾會造成讀者注意力的分散,使讀者注意外在的描摹而減弱了閱讀時凝心觀照中的移情體驗,因此,寫情的詞很忌諱過分豔麗的詞藻與過分密集的意象。李煜的詞在這一點上把握得極好,他多采用白描手法,自然流暢地表達某種情思,如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語言是清晰的,意境是透明的,它不依靠外在的描摹來烘托氣氛,而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觀照事物、想象事物,使一切都籠罩在他的故國之思中。這樣,詞中所用的意象就在“情”的貫穿下,構成了和諧完整的意境。再看另一首著名的《浪淘沙》:

簾外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詞的層次比上兩首豐富一些,變化也多一些。先寫簾外雨,春意漸去,渲染出一種令人悵惘的氛圍;再寫睡,五更時寒意侵人,靜謐而悽清,夢醒憶夢,夢裡喚起的往日的歡娛恰與醒後孤寂相映,夢中貪歡心境恰與醒時悔恨痛苦心境相對,表現出一種悔恨的複雜情緒。下闋拓開,寫憑欄遠眺,與夢境相配合,寫自己亡國之恨,最後以無可奈何的一聲長嘆收束,又與上闋開頭相呼應,寫出一種涵意複雜的“春去也”的悲哀。這首詞也完全是以主體的心理活動的呈露來貫穿意象,即以情御景的,結構迴環往復,首尾呼應,給人以清晰完整而流動的感覺。

應該說,李煜前後期詞在藝術上是有一致之處的,即它以動態的呈露為詞的意脈,因而使詞顯得流暢連貫;它以抒情為詞的目的,因而詞中不多用辭藻;它的意象選擇得很精心,常能與情感表現融為一體;它的結構設計也很巧妙,能使詞的感情基調鮮明突出。但是,前期詞題材比較陳舊,語言上受唐五代詞人影響較多,而且有些並非出自切身體驗,所以不易深入。後期詞則發自內心,寫的是從未有人寫過的作為亡國君主的故國之思,而詞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嘆命運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的情緒,因此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更由於他採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

………………………………………………

**** **** ****

第五編 宋代文學

**** **** ****

概說

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後,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把北方的北漢,南方的南唐、吳越、南漢,西南的後蜀等一一收服或討平,除了北方的遼國與西北的夏國之外,五代十國那種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疊更變亂和各自佔土封王互不臣服的小塊割據局面總算大體結束,一個大一統的新王朝總算基本建立,這就是趙宋王朝。據說,宋太祖趙匡胤還在“微時”就吟過些躊躇滿志、表現其宏大志向的詩,諸如詠日的“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詠月的“未離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萬國明”(陳巖肖《庚溪詩話》)之類。但從象徵的意義上說,他自比初日實是過甚其辭,趙宋王朝倒更像月亮,“月有陰晴圓缺”,北方遼、夏和後來的金、蒙古始終像是籠罩著它的陰影,而從澶淵分界到靖康之變,它總是彷彿初七初八的月亮缺了一半,從來就沒有像初日一樣普照過整個中國大地。在中國曆代統一王朝中,論對外關係的軟弱,可以說無過於宋。

出現這樣的局面,同宋王朝最高統治者一貫政策有直接關係。宋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