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3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她悽楚地看到自己將會作一場徒然的掙扎。這裡既有與時代相通的氣氛,也有純屬個人的心緒。

………………………………………………

第四節 晚明小品散文

晚明詩歌與散文同處於變革的階段,結果卻有所不同,以“小品”為代表的晚明散文,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儘管清朝人對晚明散文攻擊甚烈,甚至近現代的人們也往往受傳統觀念影響,習慣把所謂“唐宋八大家”所代表的“古文”系統視為中國古代散文的正宗,但從文學的意義來說,背離這一系統的晚明小品散文,實際上正體現著古代散文向現代方向的轉變。

“小品”原是佛家用語,指大部佛經的略本,明後期才用來指一般文章。明人所謂“小品”,並不專指某一特定的文體,尺牘、遊記、傳記、日記、序跋等均可包容在內。這一概念的提出,與性靈說有密切關係,主要是為了區別於以往人們所看重的關乎國家政典、理學精義之類的“高文大冊”,而提倡一種靈便鮮活、真情流露的新格調的散文。前代散文中最為晚明文人推重的,一是《世說新語》,一是蘇軾的抒情短文,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興趣所在。袁中道《答蔡觀察元履》文說:

近閱陶周望祭酒集,選者以文家三尺繩之,皆其莊嚴整慄之撰,而盡去其有風韻者。不知率爾無意之作,更是神情所寄,往往可傳者。託不必傳者以傳,以不必傳者易於取姿,炙人口而快人目。班、馬作史,妙得此法。

今東坡之可愛者,多其小文小說,其高文大冊,人固不深愛也。使盡去之,而獨存其高文大冊,豈復有坡公哉!

……偶檢平倩及中郎諸公小札戲墨,皆極其妙。石簣所作有遊山記及尺牘,向時相寄者,今都不在集中,甚可惜。後有別集未可知也。此等慧人,從靈液中流出片言隻字,皆具三昧,但恨不多,豈可復加淘汰,使之不復存於世哉!

文中對蘇軾兩類散文的褒貶,最能顯示與傳統評價標準的區別。這裡雖沒有標出“小品”的名目,但袁中道用以與“高文大冊”相對立的“小文小說”、“小札戲墨”,以及關於這一類文章的特點的解說,基本上已點明瞭小品概念的內涵。大致晚明人所說的“小品”,其體制通常比較短小,文字喜好輕靈、雋永,多表現活潑新鮮的生活感受,屬於議論的文章,也避免從正面論說嚴肅的道理,而偏重於思想的機智,講究情緒、韻致,有不少帶有詼諧的特點。還有,袁中道所說“託不必傳者以傳”——作者並不著意於傳世不朽,作品卻以其藝術價值得以傳世,也從寫作態度上說明了小品的特點。

在晚明同時推行的詩文變革中,小品文能夠取得較大的成功,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詩歌具有特殊的語言表現形式,它要從古典傳統中脫離出來必須以形式的變革為前提,而散文在形式上所受束縛較小,舊有的文體也很容易用來作自由的抒寫;其二,在以前的文學中,詩歌作為一種抒情藝術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再要有重大突破是不容易的。散文由於更具有實用價值,以往受“載道”文學觀的影響也更大,所以當它向“性靈”一面偏轉時,容易顯現出新鮮的面目。

晚明小品大致以公安派為顯著的開端,袁宏道、袁中道都寫過很多出色的富於性情的短篇散文。不過在此之前徐渭已經寫出一些這一型別的作品,已見前述;另外還有必要特別提及李贄,他的一些短文喜正話反說,冷嘲熱諷,不僅思想之尖銳不可多得,文筆也極有特色。如《題孔子像於芝佛院》:

人皆以孔子為大聖,吾亦以為大聖;皆以老、佛為異端,吾亦以為異端。人人非真知大聖與異端也,以所聞於父、師之教者熟也;父、師非真知大聖與異端也,以所聞於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聖與異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聖者吾不能”,是居謙也;其曰“攻乎異端”,是必為老與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師沿襲而誦之,小子朦聾而聽之。萬口一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誦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強不知以為知”,而曰“知之為知之”。至今日,雖有目,無所用矣。

餘何人也,敢謂有目?亦從眾耳。既從眾而聖之,亦從眾而事之,是故吾從眾事孔子於芝佛之院。

思想的盲從、學術的禁錮,導致人格的墮落,也是社會失去生氣的根本原因。在這裡我們能讀出一個先行者內心難以言說的憤慨與苦悶。

當然,李贄畢竟是歷史上特異卓絕的人物,像他這樣的文章是別人很難寫出來的。但也並不是說晚明小品只是閒逸之情的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