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2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觀眾和讀者的感情投入。——所謂“正”的一方,對欣賞者而言就是“我方”。蘇軾記“薄劣小兒”聞劉備敗則憂而出涕,普通成年人的感情其實也與此類似。

在三國的三方中,怎樣來分辨“正”、“邪”,則是由一種尊崇“正統”的封建道德觀決定的。歷史上的曹操,本來是一個蔑視傳統倫理的“奸雄”式人物,他雖然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卻不大容易在傳統道德標準中得到肯定;劉備雖然沒有太大的政治成就,卻因為他與漢皇室的一點可疑的血統關係,更容易被樹立為正面人物。由此來分辨正邪,體現出皇權神聖的意識。不過,小說透過對曹操的殘暴奸詐的描繪和對劉備的寬厚仁愛的讚揚,也表現出作者、也是民眾的對於“仁政”的嚮往。小說中寫劉備從當陽撤退時,雖形勢危急,仍不肯拋棄跟隨他而行的十幾萬百姓,諸如此類的情節,與其說是敷演史實,毋寧說是寫出了老百姓的希望。

與封建正統道德同時存在的,是民間的尤其是市井的“義”的道德,這與《水滸傳》的情形頗為相似。“義”本來是一個浮泛的道德概念①,但民間所說的“義氣”,則有它的專指。它特別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扶助以及知恩圖報的原則。在農業社會中,由血緣所形成的宗法關係高於一切,而在市井社會,很多活動超越了狹小地域以及家庭、宗族的範圍,“義氣”就顯得特別重要。舊時江湖幫會特別重視“義氣”,原因就在於它能幫助建立強有力的共同利害關係。

《三國演義》從一開始寫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就開始拿市井道德與封建正統道德相結合來解釋歷史與政治。三人名為君臣,實為兄弟。關羽更是“義氣”的化身,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為曹操的高官厚祿所動,最終演出“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的壯舉,體現了“結義”的關係一旦形成就不可違逆的道德原則。但赤壁之戰中關羽奉命扼守華容道,卻又因為曹操舊日有恩於他而放了曹操一條生路,這又是“義氣”的另一種表現,即受人之恩不可不報。實際上,這是尊重利益交換的道德準則。小說中所描寫的這一切,在高層政治中實際是不可能存在的。但這樣寫,對於市井讀者卻有很強烈的吸引力,因為這種道德是他們在生活中所尊尚的。關羽的形象後來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在民間受崇拜的程度,遠遠超過孔夫子。這固然與統治者要求人民效忠有關,卻也離不開民間從自身的觀念出發的理解。

①“義”本義為“宜”,即“正當”的意思。

當然,《三國演義》不只是、而且主要不是什麼道德教材。

它在向廣大的粗具文化的讀者提供娛樂的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從而擴大了人們精神生活的範圍。三國本來是一個風雲變幻、豪傑輩出的時代;由三方鼎立而彼此間組合分化、勾心鬥角所形成的關係,較之雙方對峙(如南北朝)或多方混戰(如戰國),有一種恰到好處的複雜性,能夠充分而又清楚地顯現政治作為利益鬥爭的手段的實際情狀。

當小說對這種歷史情狀作出較真實的描述時,道德化解釋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的力量,而給人們以一種更深刻的對於歷史的認識。與此相關聯的是,小說大量傳播了在政治鬥爭和社會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智慧。諸葛亮可以算是《三國演義》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無論何種複雜的情況下,都能審時度勢,掌握大局;在無論多麼危急的情況下,都能運用巧思,轉危為安。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的智慧人物是曹操。雖然他的智慧通常表現為反道德的“奸詐”,但對於讀者來說,在完成表面的道德評判之後,這種智慧仍然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另外,周瑜和司馬懿,也是小說中以謀略機變見長的人物。運用智慧的故事,在閱讀上有其特殊的緊張感和愉快感,同時又有實用的價值。這也是《三國演義》吸引讀者的重大原因。不但古代的造反者常以此書為政治和軍事鬥爭的課本,今日在國外,還有許多人從中尋找可用於“商戰”的技巧。

三、《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在《三國》與《水滸》之間,通常認為《水滸》的藝術成就要更高些,但《三國演義》的一個重要的長處,顯然是《水滸傳》所不及的。那就是:它具有一個相當完整細密的宏大結構,有條不紊地處理了繁複的頭緒,描繪了極其壯闊的、波譎雲詭的歷史畫面。

《三國演義》的故事框架是在歷史記載的基礎上構成的,這一點有時對作者的創作才能的發揮帶來妨礙,像金聖嘆所批評的“筆下拖不動,踅不轉”那種情況確實存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