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水滸傳》
《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長篇小說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到了新的高峰。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關於這兩部小說的產生年代,過去一般籠統地說是元末明初,而通行的文學史都把它們編入明代。我們認為,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中作者附加的小字注所提及的“今地名”係指元代地名的情況,以及某些重要地名變更的年代,大致可以判定此書完成於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以前,按習慣可以說是元后期。至於《水滸傳》,羅貫中也是它的作者之一,對小說作了進一步加工的施耐庵則生活於元末明初。因此,把這兩部小說編入元代文學要更合理些。進一步說,這兩部小說的形成都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就其所聯絡的歷史背景而言,顯然與元后期東南地區的經濟文化形態有密切關係。所以說,儘管元后期與明初實際年份相差不多,但作為文學史的一個環節來敘述,也是把它們編入元代文學比較合理。
這兩種小說都是“章回小說”的形式,後來的古代長篇小說也都是採用這種形式,它最初起源於民間說話中的“講史”。在說話藝術中,“小說”類基本上都是能夠一次說完的短篇故事,“講史”類則專門演述長篇歷史故事,必須連續講若干次,每講一次,就相當後來的一回。現存早期的講史話本,均為元代所刻,其情況在前一章已作了介紹。這類講史話本大抵都是根據說書人的簡要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