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提出許多藝術化的講究。他的身份是兼為清客和文化商人,依附於高階士大夫階層卻又遊離於正統規範之外。其著述頗多,有短篇小說集《十二集》、《無聲戲》,詩文集《笠翁一家言》,劇作《笠翁傳奇十種》等。
李漁小說的內容,無非是憐才喜色一類的戀愛和婚姻故事,而且有許多傳統倫理的說教和因果報應的解釋。但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其一,李漁自己絕非正經的“名教中人”,他的“正經”話,往往說得很滑稽。如《夏宜樓》中一段奇論,說:“男子與婦人交媾,原不叫做正經”,只因可以生兒子,才成為“一件不朽之事”,反諷的味道甚濃。又如《合影樓》開頭一節,力主防止青年男女的接觸要徹底,因為他們一旦動了念頭,即便“玉皇大帝下了誅夷之詔,閻羅天子出了輯獲的牌,山川革木盡作刀兵,日月星辰皆為矢石,他總是拼了一死,定要去遂了心願”,倒是在說“情”的不可阻遏和禁慾的無效了。其二,李漁小說的情節大都不落陳套,構思巧妙,文筆幽默,富於喜劇氣氛。他自詡“不效美婦一顰,不拾名流一唾,當世耳目,為我一新”(《與陳學山少宰》),並非虛誇。有些故事是寫得很動人的(如《合影樓》寫一對青年男女的痴情),可以說承續了“三言”、“二拍”的傳統。
實際上,李漁確實受晚明思潮的影響較深,只是受了時代的壓抑,常用荒誕的眼光來看人生,他寫小說又主要是為了賣錢,所以把精力太多地放在離奇的情節上,而削弱了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力度。
從總體上看,清代前期白話短篇小說已處於衰退狀態,而同時有不少著名文士對文言傳奇的寫作表現出更大興趣。康熙中葉,張潮彙輯《虞初新志》二十卷,收錄周亮工、吳偉業、魏禧、徐芳、陳鼎、鈕琇等人的作品一百五十篇。它的內容比較多樣,其中有些是歷史上實有人物的傳記,如《徐霞客傳》、《冒姬董小宛傳》等;有些是奇聞逸事的記載,如《魯顛傳》、《劉醫記》等;有些則是假鬼神以述人情,如《記縊鬼》、《鬼母傳》等。
《虞初新志》所收均為明末唐初人的作品,有鮮明的當代性,常常反映出時代生活的色彩。如卷十九所收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的《七奇圖說》,介紹世界“七大奇蹟”,這是中國與世界接觸留下的痕跡。有些記鬼神之事的小說具有較濃厚的人情味,與《聊齋志異》近似。如李清的《鬼母傳》,寫一懷孕女子暴殞後在墓中產兒,其鬼魂仍每日清晨到市中買餅育兒,寫母子之情生死難絕,殊為動人。
記述鬼怪靈異故事傳聞的文言小說作為表現奇思異想和抒發幽懷的手段,晚明以來在文人士大夫中甚為流行,這一文體至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發揮到極致。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他出身於一個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舉不顯而棄儒從商,卻仍不能忘懷於光復門庭。蒲松齡從小隨父讀書,十九歲時以縣、府、道試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生員,得到學使施閏章的稱揚。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視甚高。但他此後的科場經歷卻始終困頓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歲,才接受老妻之勸,放棄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得到一個已經無意義的歲貢生名義。在蹭蹬科場的數十年中,他先是做過短期的幕賓,後來長期在官宦人家為私塾教師,以為餬口。大致從中年開始,他一邊教書一邊寫作《聊齋志異》,一直寫到晚年。書未脫稿,便在朋輩中傳閱,並受到當時詩壇領袖王士禛的常識。除《聊齋志異》外,他還存有相當數量的詩、詞、文、俚曲等,今人編為《蒲松齡集》。
《聊齋志異》近五百篇,實際包含兩種不同性質的作品:
一類篇幅短小而不具有故事情節,屬於各類奇異傳聞的簡單記錄;另一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多為神鬼、狐妖、花木精靈的奇異故事。兩類在篇數上約各其半,但也有些居於兩者之間。這些作品的材料來源,據作者於書前的《聊齋自志》中稱,一是他“喜人談鬼,聞則命筆”,一是“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如此長久積累而成。另外,相傳蒲松齡常在路邊備煙茶供行人享用,趁機與之閒談,蒐羅記錄異聞傳說(見鄒彛�度�杪�侍浮罰��獠惶�尚牛��讀惱�疽臁分心諶藎�行磯嗬醋悅竇浯�牛�蚴俏摶傻摹�
蒲松齡的思想感情是很混雜的,這也造成了《聊齋志異》內容的駁雜不一。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其一,他才華出眾而畢生潦倒,在科舉中經歷數十年的精神折磨,而又以低賤的塾師身份坐館於縉紳富貴之家,這一切造成他心理上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