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帝時期。作有五言《詠史》詩: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此詩歌詠西漢文帝時少女緹縈上書救父的故事。語言比較質樸,但敘述還是很簡潔的。詩中引進了冷靜的理智成分,表現出文人詩的一種特點,在這方面對後來詩歌的發展也有一定影響。由於班婕妤的身份比較特別,《怨歌行》又是模擬樂府民歌之作,所以可以認為,班固的《詠史》詩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詩。它標誌著五言詩體正式登上了文人的詩壇,開始全面取代楚歌的地位,在文學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另外,後代很盛行的“詠史”題材,也以此為起點。
西漢後期的七言詩沒有留下完整的作品。但是,《文選》注引劉向的《七言》詩,尚有六句,據所寫內容和用韻情況大體可以推斷:這六句當出於一首,詩型當是完整的七言,不帶雜言和楚歌句式,基本上是每句用韻。其內容亦有新穎之處。如“朅來歸耕永自疏”、“結構野草起屋廬”、“宴處從容觀詩書”、“山鳥群鳴我心懷”,寫隱居的日常生活和閒逸心情,這是以前和同時代的詩歌中所沒有的,而在魏晉以後的詩歌中成為重要題材,也值得注意。東漢前期,據《後漢書》載,杜篤有《七言》,東平王劉蒼有《七言別字詩集》,作品無存。另外,《古文苑》所載班固的《竹扇賦》,由二句一轉韻的十二句七言句構成,實際上也可以視為一首完整的準七言詩。綜合以上情況,大致可以這樣說:在西漢後期和東漢前期,七言詩雖仍不興盛,但一直有若干作者在寫作,其形式也正在消除楚辭、楚歌的痕跡,向整齊的七言詩型發展。
附帶地說一下楚歌的情況。在本時期中,楚歌的創作已顯然式微。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漢後期,有息夫躬的《絕命辭》。息夫躬於哀帝時入仕,“數危言高論,自恐遭害”(《漢書》本傳),因作此詩,後果然死於獄中。詩中抒發了在黑暗的政治中所感受到的極大痛苦和絕望的心情。“玄雲泱鬱將安歸兮,鷹隼橫厲鸞徘徊兮”,此類悲憤激切的詩句,在當時可算是特異的存在。東漢前期梁鴻的《五噫歌》,則是一首大膽批判現實的優秀作品。梁鴻(約25—約104)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人,東漢初的隱士。他在一次經過京師時作了這首詩:
陟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
詩歌透過宮室崔嵬的帝京與劬勞未央的人民的鮮明對比,直接對帝王提出指斥。詩中很特別地連用五個感嘆詞“噫”句,表現了強烈的憤慨。在文人一片歌功頌德聲中,寫這樣的詩也是需要勇氣的。
第二節 辭賦的新特點和新題材
辭賦一直是漢代文人創作的主流,在西漢後期和東漢前期,依然保持了前一階段以來旺盛的勢頭,產生了大量作品。雖然總的成就不如前一階段,但各方面的情況都有所變化,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的特點和新的題材。
西漢後期最著名的賦家是揚雄。揚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是繼司馬相如和王褒之後蜀地出身的又一位傑出文人。他的賦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十二篇,今存《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反離騷》、《解嘲》、《解難》七篇,及《蜀都賦》、《太玄賦》、《逐貧賦》等幾篇殘文。他對同鄉前輩司馬相如宏博絕麗的賦非常傾慕,所作以模擬為主。《甘泉》、《河東》、《長楊》、《羽獵》四賦,是他的代表作,是模擬《子虛》、《上林》的。但雖是模擬,仍顯示了相當高的才華。他的賦不但有司馬相如式的宏偉氣魄,而且更注意錘鍊語言。如“碎轒轀、破穹廬、腦沙漠、髓餘吾”(《長楊賦》),這種短促強勁的句子顯得很特別,同時又雜以氣勢道勁的長句,總體上顯示出瑰麗奇譎的風格。故向來以“揚、馬”並稱。賦的形式也有些變化。《甘泉賦》和《河東賦》都以簡潔的敘述開頭,不用主客對話的陳套。
揚雄晚年改變了對賦的看法,認為賦“勸百諷一”、“勸而不止”,本質上不符合儒家教義。因此轉向學術性的著述,仿《周易》作《太玄》,仿《論語》作《法言》。這一轉變,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儒家思想統治的深化。
西漢後期還出現了一位女性辭賦家,就是班婕妤。《漢書·王褒傳》載:“太子(即漢元帝)喜褒所為《甘泉》及《洞簫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