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漢代散文中所未曾出現過的,它們之所以出現在個體意識開始覺醒的東漢後期,也不是偶然的,這已開了後來在魏晉南北朝文學中經常可見的那種日常性抒情性散文的先河。
第二節 辭賦的轉變
東漢中後期的辭賦,比較前一時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首先是,充斥於東漢前期辭賦中歌功頌德的內容幾乎一掃而空,闡發儒教思想的成分也明顯減少。從傳統大賦來看,題材雖無太多變化,但由於統治思想束縛的鬆懈,抒情意味更為濃厚,表現世俗生活的內容顯著增加,因而顯得較為活潑有生氣。但總的說來,傳統大賦由於其形式堆砌滯重,已不能適應文人抒發情志的需要。所以,更重要的轉變,是小賦的興起。這種短小的賦篇,不僅完全以抒情為中心,而且往往帶有尖銳的批判性,更直接地反映了時代的脈搏。東漢中後期辭賦的轉變,為魏晉以後的辭賦奠定了基礎。
東漢中期著名的傳統大賦,有張衡的《二京賦》、馬融的《長笛賦》、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等。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他不僅擅於文學,又是著名的古代科學家,以知識廣博著稱。其賦今存《思玄賦》、《應閒》、《二京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