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山坡羊〕……則為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裡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俺的睡情誰見?則索因循靦腆。想幽夢誰邊,和春光暗流轉。遷延,這衷懷那處言?淹煎,潑殘生除問天!(《牡丹亭·驚夢》)

這是多麼強烈的渴望,多麼深沉的痛苦!《摽有梅》與此相比,只不過是一種微溫的要求罷了。而這也正是理所當然的:既然個人在社會上只處於從屬的地位,自我是剋制的物件,個人的要求自不宜強烈,以免喧賓奪主。《詩經》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等等特點,就是由此而形成。到了湯顯祖的時代,出現了一種比較尊重個性、肯定慾望的思潮,所以上引杜麗娘的說白和唱詞就有些哀而傷、怨而怒,而當她在夢裡與柳夢梅相會時,更顯示出了樂而淫的特色。

由於個人的感情受到抑制,也就難以對人的內心世界作具體、細緻的開掘;其所致力的,乃是境界的造成。例如本文開始時引述過的《秦風·蒹葭》,其含蓄、渾成的悵惆之情確很感人,而且也含有某種人生哲理:人的一生是經常地處於這種無可奈何的追求之中的吧!這首詩之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原非偶然。然而,在這首詩裡並沒有對人的內心世界作任何具體描繪。這固然對《蒹葭》的成就毫無損害,然而,當這種不具體、細緻地開掘人的內心世界的做法成為文學的普遍現象時,就會限制敘事文學(特別是虛構的敘事文學)的發展,因為不容易把人物寫好;我國自《史記》以後,在很長時期裡都未能出現敘事文學的傑構,直至元、明兩代才有優秀的戲曲作品和長篇小說出現,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何況《史記》也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敘事文學。另一方面,這對抒情詩也不無影響。我國古代的抒情詩雖很發達,但在早期的作品裡,有鮮明的個性特點的並不多,連《古詩十九首》這樣的優秀之作,也沒有顯示鮮明的個性特色。——這是隻要跟後來的若干名篇稍作比較就可以明白的。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步出夏門行》,李白的《戰城南》、《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等都具有明顯的個人特點,沒有誰的詩篇的風格與之相似;《古詩十九首》顯非出於一人之手,但大部分作品的風格卻頗為接近。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除了無所顧忌地顯示其感情或有某種特殊原因的人以外①,人的個性特點都深藏於其內心世界中,如不注意開掘內心世界,也就不易顯出個性特點。

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較早時期所出現的上述現象,在歷史的行進過程中不斷地改變。其速度有時較快,有時較慢,有時甚或出現曲折、倒退,而其最終結果仍是向前進展。大致來說,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所受自然界的威脅和壓迫逐步減弱,像最初那樣地必須把人群緊密地凝聚起來使之嚴格地按照群體意志(儘管有時是異化了的群體意志)去行動才能維持人類生存的局面漸漸改變,個人的權利、自由、慾望、尊嚴等慢慢地得到尊重,而不再是一味地以群體利益去壓抑或取代個人利益了②。由此,18世紀唯物主義者所闡述的“人的一般本性”蘊含的個人原則就在我國古代文學中日漸凸現。於是有了“勸百諷一”地渲染享樂生活的漢代大賦,沉溺於個人哀樂的抒情小賦,向個人本位滑行的魏、晉、南朝文學,個人感情更為多姿多彩的唐詩、宋詞;至於元、明以還的戲曲、小說,更多為慾望世界的展示。在這樣的演變過程中,就總體來說,文學作品的內容越來越多樣豐富,越來越注意到個人的利益,從而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揭示越來越深入、具體和細緻;總之,越來越閃耀著人性——“人的一般本性”——的光輝,同時也越來越顯出個人特色的印記。舉個具體例子。

……………………

①曹操、李白屬於前一類,杜甫屬於後一類。杜甫感情強烈,但他又力圖加以抑制,而使之符合儒家規範。強烈的感情與強力的束縛相互碰撞而形成其所獨有的沉鬱的風格。

②此類事例,不勝列舉。例如,封建包辦婚姻就是維護群體——家族——利益的婚姻,很少考慮個人——當事人——的利益;後來的自由結婚則首先考慮當事人的個人利益。

《詩經·鄭風·將仲子》裡的女孩子為了害怕“父母”、“諸兄”和“人之多言”,就要求與自己相愛的男青年別再越牆來找她;五代時牛嶠所作《菩薩蠻》詞裡的女子則勇敢地表明瞭自己決心:“須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她已經不像《將仲子》裡的女孩子那樣,屈服於群體的壓力而馴順地犧牲自己的愛情;卻寧可為了愛情而犧牲自己的一生。然而,可能給她的這一愛情帶來嚴重後果的是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