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前479)字仲尼,世稱孔子,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丘在魯國做過官,又曾遊說四方,但總的來說,一生是鬱郁不遇的。其主要活動是聚眾講學,由此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私家學派——儒家。他還整理過許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是一個極重要的人物。但後代奉為聖人、當作偶像崇拜的孔子,與歷史上的原貌,並不完全相符,這裡面既利用了孔子學說對統治秩序有利的內容,又有偶像製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灌注進去的東西。

孔丘在政治上屬於改良性的人物。他對春秋時代的社會動盪深感不滿,希望藉助周禮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統治制度,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也反對殘暴的政治,強調“仁者愛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剋制和禮讓的態度調和社會矛盾。他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子不語怪力亂神”,表現出對現實生活之外的冥冥之物不欲深究、冷漠淡然的態度。同樣,他對抽象的、純思辨的哲學問題也沒有興趣。“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中所討論的問題,大多數是關於現實生活和倫理道德範疇的。他教給學生的也都是些實用的知識。孔丘又是一個性格頑強的人,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奔波一生,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在後代知識分子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性格投下的影關於《論語》,《漢書·藝文志》說:“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卒,門人相互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此書專門記述孔丘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資料。它是用語錄體寫成的,全書比較散亂,沒有系統的組織,先後次第亦無嚴格準則。

《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文字簡括,一般只敘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論證。由於孔丘對現實人生和社會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認識,《論語》中頗多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性和啟發性的語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流傳後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

《論語》的記錄者,並沒有在文學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識,但有時透過簡短的對話,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意義。如《述而》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寫出孔丘安貧樂道的一面,較有感情色彩。在孔門弟子中,子路的為人最為魯莽直率,常與孔丘發生衝突,這種對話,性格就更鮮明瞭。有一次,子路問孔丘,如果衛君要他執政,他將先做些什麼。孔丘說:“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訓說:“野哉由也!君子於其不知,蓋闕如也。”而後說了一通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還有一次,孔丘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丘只好發誓詛咒:“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寫出當時的語氣,顯得孔丘對這位學生有些無可奈何。《先進》章中,有較長的一節,寫孔丘與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一起,令他們各言其志,從比較、對照中顯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冒冒失失,搶先作答,說了一通大話;冉有、公西華以謙虛的語言表述了自己的志向;而後是曾皙: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二三子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這一段,不但語氣生動,而且有簡單的情節,又有場景的描寫,曾皙的回答也特別具有美感,在《論語》中,是比較特出的了。

《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長期以來,是文化人必讀的書籍。它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

第二節 墨翟與《墨子》

墨翟,生活時代約當於孔於與孟子之間,即春秋戰國之際。相傳他原為宋人,長期居住在魯國。《墨子》書中提到,他被人稱為“賤人”,又提到他能製作車轄,大約出身地位是比較低的。早期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木”,後來創立了與儒學相對立的墨家學派。墨家不但是一個思想學派,而且是一個有嚴格紀律的民間團體。領袖稱為“鉅子”,門徒眾多,重視艱苦實踐,不避危險。

墨子主張“兼愛”,反對儒家從宗法制度出發的親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對各國之間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要求“節葬”、“節用”,反對奢華的生活方式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