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過程中,契丹、女真族固然大量吸收漢族文化,而其率真任情的特點也影響了漢族。這在遼、金文學中可以看得相當清楚。儘管由於起步較遲、在文化方面的積儲不足等原因,遼文學的總體成就不如宋文學;
但發展至金文學時,成就已很可觀,元文學的繁榮與這種傳統是分不開的。元好問的詩詞、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就是金文學的傑出代表。
………………………………………………
第一節 遼的文學
遼王朝是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於後梁末帝貞明二年(916)建立的,本名契丹國,至後漢天福十二年(947)改國號為遼。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為金所滅。它在一個很長的時期裡統治中國北部地區,以今天的天津市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為界,與北宋對峙。
契丹族自北魏以來,就在今天的遼河上游一帶過著遊牧生活。唐代在該地區設定松漠都督府,並任契丹首領為都督。
阿保機本為契丹族迭刺部首領,於十世紀初統一契丹八部,並控制了鄰近的女真、金韋等族,終至開國稱帝。他任用漢人韓延徽等,改革契丹習俗,建築城郭,發展農業與商業,創制契丹文字,因而契丹的經濟、文化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同時也就促使契丹族與漢族較快地融合。因為當時漢族的經濟、文化都較作為遊牧民族的契丹發達,契丹族吸收漢族的長處以壯大自己乃是很自然的事;當然,漢族人也受到了契丹族的影響。這種趨勢在他的後繼者秉政時仍繼續保持下去。加以遼在五代時疆域迅速擴大,在其統治下的漢人人數也迅速擴充套件,契丹族接受漢文化的影響就更為廣泛、深入。在契丹族中有不少人能以漢文從事寫作。本書所說的遼文學,即指以漢文所寫的文學作品。至於以契丹語創作的作品,除了個別已譯成漢文的以外,限於主客觀條件,這裡就無法述及了。
遼的文學作品儲存下來的很少,屬於純文學範疇的作品更可謂絕無僅有。但也有些文章雖非純文學性質,卻由於感情熾烈,文字凝鍊,頗具感染力。例如王鼎的《焚椒錄序》:
鼎於鹹太之際,方侍禁近,會有懿德皇后之變。一時南北面官①,悉以異說赴權,互為證足。遂使懿德蒙被淫醜,不可湔浣。嗟嗟,大墨蔽天,白日不照,其能戶說以相白乎?鼎婦乳媼之女蒙哥,為耶律乙辛寵婢,知其奸搆最詳。而蕭司徒復為鼎道其始末,更有加於嫗者。
因相與執手嘆其冤誣,至為涕淫淫下也。觀變以來,忽複數載。頃以待罪可敦城,去鄉數千裡,視日如歲。觸景興懷,舊感來集。乃直書其事,用俟後之良史。若夫少海翻波,變為險阻,則有司徒公之實錄在。
①遼的百官分為兩大系列:“北面”與“南面”。“南北面官”實即百官的總稱。
這裡所說的,是遼王朝一個重大的政治、宮闈事件。遼道宗的後——懿德皇后(1040—1075)姓蕭,小字觀音,能詩善書,愛好音樂。權臣耶律乙辛感到皇太子已對他構成嚴重的威脅,企圖透過誣害懿德皇后來打倒太子,就與人合謀,誣告懿德皇后與伶官趙惟一私通。道宗命乙辛與另一權臣張孝傑審理,遂以私通屬實定案。結果,道宗賜懿德皇后自盡,惟一滅族。這之後,乙辛又害死了太子(參見《遼史·奸臣傳》與《焚椒錄》)。王鼎此序寫於大安五年(1089)。當時道宗雖已感到乙辛與孝傑是奸臣,並在前幾年誅殺了乙辛,將孝傑削爵為民,但懿德皇后卻並未平反。他為懿德皇后鳴冤叫屈,也就是對道宗的間接批評,這是相當大膽的行為。洪邁《容齋續筆》二《唐詩無諱避》條:“唐人歌詩,其於先世及當時事,直詞詠寄,略無隱避。至宮禁嬖呢,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今之詩人不敢爾也。”所謂“今之詩人”,指宋代詩人。《焚椒錄序》雖不是詩,但於此一宮禁之事也“略無隱避”,“反覆極言”,毫不保留地表現了他對懿德皇后的同情和由這事件所顯示出來的政治混濁的不滿,他在另一篇文章中還直白地說:“然懿德所以取禍者有三,曰好音樂與能詩善書耳。”(《焚椒錄·懿德皇后論》)憤懣之情,躍然紙上。像這樣的直言指斥,也是宋計程車大夫所“不敢”的。
在這裡正可看到遼、宋文學的相異之處。
作者之所以在這事件上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至為涕淫淫下”,顯然與其自己的身世之感有關。他由“侍禁近”而淪落到“待罪可敦城,去鄉數千裡,視日如歲”,其心情的痛苦可以想見。他與懿德皇后都是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遭到重大打擊的人,因而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