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之感。清人朱彝尊說他“句法稠疊,讀之終卷,令人生憎”(《書劍南集後》),不是毫無道理的,趙翼《甌北詩話》就專門舉出過這方面的例子。
至於用典過於堆垛、化用前人詩句而缺乏新味的情況,也有不少,像徐俯《春日》的名句“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風”,陸游的《春日絕句》詩套作“二十四番花有信,一百七日食猶寒”,就學得很笨拙。
除詩歌以外,陸游的詞和散文也有一定成就。
陸游對於詞的態度,有些自相矛盾:在正統的觀念上,他不大看得起這種向來風格內容不夠嚴肅的文體,認為它是從“鄭衛之音”而來且“其變愈薄”的產物,但又對它有相當的興趣,“漁歌菱唱,猶不能止“(《長短句序》),留下的作品也有一百來首。
由於對詞懷有某種偏見,他的一部分詞就寫得相當隨便,像一些寫遊宴贈妓、隱逸學道的,藝術上顯得粗糙。但他畢竟有深厚的文學修養,一部分寄寓了心靈深處的真情實感的詞,也會寫得相當出色。如《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簿,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這首詞有人認為是為唐琬而作的,也有人認為與此無關。後說近是。不管怎樣,其中總是包涵了作者對人生的某種真切體驗,才能把一對被阻隔的有情人的心理,寫得如此感人。而另外有許多抒寫他的抗金報國之志的詞,更是激情洋溢,如《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和同類題材的詩一樣,一種報國無門的悲憤溢於言表,使人深受感動。還有一首《卜運算元·詠梅》,是以梅的形象自喻,表現一稱清高孤傲、不肯與俗世合流的情懷,也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陸游對蘇軾的詞十分佩服,說它“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跋東坡七夕詞後》),他自己的詞,也較多地受到蘇詞的影響,常有意追求開闊豪放的風格。只是陸游的詞寫得比較凝鍊緊湊,而少有蘇軾詞的那種輕靈流動、開合變化。
陸游的散文中,一些短篇的題跋、書後之類,往往寫得精整雄快,很有特色。如《跋李莊簡公家書》,數十字便勾勒出李光的“英偉剛毅之氣”,如在目前。他的《入蜀記》是一部日記體的紀遊文,文字頗簡練。尤其過三峽的一部分,多有對自然風光及名勝古蹟的描述,讀來饒有趣味。
………………………………………………
第三節 辛棄疾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但辛棄疾也有許多與陸游不同的地方:他作為一個具有實幹才能的政治家,曾經獲得相當高的地位,他對抗金事業的追求,不像陸游那樣主要出於一腔熱情;作為一個英雄豪傑式的人物,他的個性要比陸游來得強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陸游那樣“純正”;他的理想,不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願,而且反映了一個英雄之士渴望在歷史大舞臺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他的詞集《稼軒長短句》,儲存了詞作六百多首。
一、辛棄疾的生平與創作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