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中,在反映民間心理的同時,比其他劇作更多地表現了作者個人的人生情懷,帶有較濃厚的文人化的氣息。像《雙赴夢》寫英雄無敵的關羽、張飛喪身於不足掛齒的小人叛臣之手,陰魂不散,雙赴西蜀,託劉備為他們報仇;《哭存孝》隱去史實中李存孝因反叛李克用而被殺的情節,寫他始終忠於李克用,卻被小人構陷,含冤而死,都充滿了悲涼的氣氛。我們應當注意到:關漢卿本人的性格無疑是很高傲的,當他著意描繪歷史上英雄人物的不幸遭遇,寫他們如何在命運的巨大壓迫下被粉碎時,實際上也宣洩了自己在那特殊的時代中所感受到的內心深處的悲涼。至於《單刀會》,更有一種抒情詩劇的特點。它的劇情很簡單:魯肅設宴約關羽過江,企圖強迫他交出荊州,關羽明知其意,卻不肯示弱,單刀赴會,怒斥魯肅,智退伏兵,安然歸去。劇中透過描繪關羽的英雄業績、慷慨豪情,突出了英雄主義的主題。同時,作品也突出地抒發了作者對歷史對人生的深沉感慨。如關羽過江時那一段膾炙人口的唱詞,對於劇情並不重要,實是作者借劇中人物來抒情:
水湧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由然熱,好教我情慘切!(雲)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駐馬聽》)
歷史的行程是慘烈的,而慘烈的歷史轉首成空,這是令人感到悲涼的地方;但是,即使如此,英雄也不能放棄他們在歷史中的行動,而必須在歷史中建樹自己的業績,這是令人感到亢奮的地方。所以,這一段唱詞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總括關漢卿雜劇的題材、內容,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一是涉及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層面和人物,並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黑暗面;二是集中反映了社會中受壓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熱情讚美他們的美好品格;三是在反映社會對弱者的壓迫以及命運對個人的壓迫的同時,始終表現出頑強的鬥爭精神和對於美好人生的執著追求。這既與關漢卿的個性相關,同時也與市民社會積極樂觀、注重現實的情緒有關。以上三個特點,融匯和發展了傳統的文人文學和市民文學中最富有生氣的成分,展開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新面目。
但是,在關漢卿雜劇中也有若干陳腐的東西。譬如在《裴度還帶》和《陳母教子》中,就頗有孔孟道統、三綱五常之類的說教。再有,關漢卿在劇本中還常常表現出對商賈的輕視,讚美攻讀詩書、應試中舉而得以“立國安邦”、“青史標名”的人生道路。這表明中國封建時代傳統的價值觀在當時社會中仍有相當的勢力,也從反面反映出元初知識階層失落的心態。
三、關漢卿雜劇的藝術成就
關漢卿的雜劇具有很強的藝術創造力。
作為一個向戲曲舞臺提供演出劇本的“書會才人”、專業作家,關漢卿很少為文人的傳統習性所囿,很少在炫耀辭采、馳騁才情上花費心血;他的劇本,無論是選材與劇情安排,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語言的運用,都很重視舞臺演出效果,適應觀眾的欣賞心理,以生氣勃勃的藝術活力,表現出新鮮的社會意識與人生追求。實際上,關漢卿之所以能夠成為元雜劇的奠基人,寫作年代早與作品數量多還在其次,充分地發揮戲劇這一新興文藝樣式的長處,才是最重要的。
從題材的選擇來說,關漢卿的許多雜劇,站在普通民眾的立場上,提出了社會正義這一人類生活中的嚴峻問題。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他所揭露的社會黑暗是對當時現狀的一種反映,這樣說並不錯。但同時需要看到,社會對於弱者從來就是不公平的,並不是到了元代才如此。尖銳地提出這個問題,既表現了作家的良知,也是正在發展著的市民階層透過作家所發出的呼籲。儘管,對於社會正義的實現,關漢卿常常不得不訴諸幻想,期待“王法”的真正施行,但這終究體現著改善社會秩序的願望。更何況,關漢卿也贊同並描繪了弱者透過自己的機智鬥爭來獲得社會正義。而這一類題材透過戲劇這一種最具有煽動性的文藝形式來表現,其效果也格外強烈。
在戲劇結構方面,關漢卿也善於佈置情節,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營造戲劇氛圍,並使舞臺演出富於動作性。本來,元雜劇四折的體制比較短小,很容易寫得單薄,而關漢卿常以適當的剪裁、佈置、使之能容納較豐富的內容。如《拜月亭》一劇,以王瑞蘭夫婦的離合為主線,蔣瑞蓮夫婦的姻緣為副線,兩條線索相互交錯,共同演進;《魯齋郎》一劇,李四和張珪的妻子先後被魯齋郎霸佔,兩家人的命運彼此糾結。
這兩種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