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工了三艘的輕型戰列艦,然後還有兩艘大型航母,至於各國海軍的輔助艦則是動工的更多了。比如中國的自安級驅逐艦,第一批就是下了十二艘的訂單,然後1937年7月份又是追加了第二批十二艘的訂單。
這一年裡各國不但進行了海軍軍備的發展,陸軍方面同樣是發展迅速,最為明顯的就是德國和蘇俄,他們由於海軍弱小,投入的大量軍費基本都是用在了陸軍方面,實力基本上是天天一個臺階。
為了面對蘇俄陸軍的擴張以及為了面對不久後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中國陸軍的發展規模同樣不小,前幾年的陸軍整編計劃已經是相繼完成,讓中國的裝甲部隊力量進一步提高,而對此中國陸軍並不滿足。
1937年,陸軍提出了進一步擴大裝甲部隊的計劃,提出繼續擴大獨立裝甲團的編制,把現有的十個獨立裝甲團中的三個提升到裝甲旅的規模,而身下的七個則是擴編為機械化步兵師的規模。
也就是說,今後將不會設定獨立裝甲團這一編制,這一計劃陳敬雲也是直接批准了,反正部隊這幾年都是要擴編的,早一點計劃實施也就早一天能夠做好準備。
其實相對於海陸軍的發展來說,實際上中國空軍的發展速度是最快的,這兩年裡多種新一代的戰機相繼服役,包括空軍戰鬥機F4,空軍戰略轟炸機B11,新一代雙發戰術轟炸機B12,這些機種都是1936年到1937之間相繼服役,而這些飛機的效能依舊領先於世界各國的現役飛機,使得中國空軍在技術上持續保持領先。
中國空軍的快速發展,讓海軍航空兵也是沾光不少,空軍那邊的F4戰鬥機剛服役沒有多久,其艦載型F4B就是進入了海軍中服役,另外海軍獨立出資研發的B9魚雷轟炸機,B10俯衝轟炸機也是相繼接替中國海軍中老舊的B5魚雷轟炸機和B6俯衝轟炸機。
陸海空三軍這幾年的發展已經讓中國的軍事力量得到了跨越式發展,而這種發展是建立在中國的工業經濟在三十年代時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不但讓軍事裝備的技術性得到了來源保證,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充足的經費。
這近乎二十年的發展中,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來源於工業發展,而工業發展對於財政的貢獻是非常大的,進入三十年代後中國的中央財政收入幾乎是一年一個臺階,比國民收入總值的增長速度要快的多,增加幅度也大得多,以1934年和1933年的對比就可以看得出來,1933年中央財政收入不過五十多億,但是1934年的時候猛增到了近七十億,到了1937年的今天,中國的中央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一百一十億之巨,而今年的國民收入總值達到了八百三十億元,摺合美元為四百一十五億,和同時期美國的一半,和德國不下上下。
工業經濟的發展從中央財政提供了充足的保證,而中央財政收入的增加也是保證了大量軍費的來源,而有了軍費才能夠進行軍備上的擴編。
不過從1936年開始,中國爆炸性增長的軍費也是讓政務院裡的一大群官員們擔心不已,他們認為現在正是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只要把這種發展勢頭保持下去,登上世界頭等強國甚至都不用二十年代的時間,的確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幾乎是用著驚人的速度增長著,每年15%以上的增長速度幾乎就是一個奇蹟。
但是這個奇蹟是建立在多個方面的,有著戰爭的推動,有著國家經濟調控的推動,而這些因素的影響註定是不可能持久的,幾年內如果沒有外部因素的影響,增長速度降低幾乎是肯定的,只不過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而已。
南京總統府內,馬寅初一臉憂色:“總統,現在的軍費比例已經是了一個很危險的地步了,今年的軍費支出佔據了我們中央財政收入的34。5%,如果說明年還要持續保持這個比例甚至更高的話,這些比例資料也就是在以前的幾年戰爭時期有過,但是現在和平時期達到這麼高的話,會對國內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啊!”
聽到馬寅初如此說,陳敬雲也是不知道該怎麼跟他解釋,難道直接跟他說現在增加那麼多的軍服是為了應對世界大戰嘛,這說出去也沒人信啊,畢竟現在各國的關係雖然緊張了些,但是也沒有說很明顯的戰爭跡象,不像一戰前的那幾年,基本上是個人都能夠看出來戰爭快要到了。
但是現在卻是沒有這個跡象,以中國為例子,1936年和日‘本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建立了亞洲經濟聯合組織,在經濟上和日‘本、泰國、朝鮮、俄羅斯方面的密切合作,這極大的促進了亞洲地區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