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說,中國的鎢礦在世界範圍內是極為重要的,而鎢礦又是極為重要的工業原料,也是德國需要的,之前德國也是一直在中國進口鎢礦,每年都會進口數千噸的鎢精礦,這種情況在江西大餘縣這個中國最重要的鎢礦產區落入了國民軍手中後也沒有變化。
除了鎢礦外,其他的一些稀有金屬也是德國需要的,不過沒有鎢礦這麼重要而已。
說了礦產後就得說一說豬鬃了,這玩意說起來很簡單也很普通,就是豬‘毛,準確的說應該是指豬頸部和背脊部生長的五厘米以上的剛毛,這玩意的用途也很單一,那就是做刷子,日用刷子,油漆刷子,機器刷子之類。那麼這麼普通的東西為什麼說是戰略物資呢?很簡單,因為這東西在現今而言是刷子的唯一原料,並沒有其他的代替品,而刷子別看它而普通啊,工業生產裡沒了它肯定也是不行的,尤其是給武器刷漆更是必須的。而更重要的是,豬鬃是中國的傳統出口商品,產量佔據全球的幾乎全部產量,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不想讓武器裸奔上戰場,那麼就離不開中國的豬鬃,一戰、二戰中都有著豬鬃的身影。
鎢礦和豬鬃就是中國為數不多能夠掌控的幾種戰略物資了!而對於南方共和政府而言,掌控的鎢礦最為直接,因為這年代的中國鎢精礦基本都在江西大餘縣,除了這地方其他就沒了,所以說要利用所謂的工業原料和德國進行貿易的話,那麼江西大餘縣是一定要控制住的,如果連江西都沒有拿下就談什麼對德國供應稀有礦產那就是痴人說夢。至於豬鬃的話,不但南方有,北方也有,德國人能夠從山東乃至上海都得到足夠的豬鬃供應,所以豬鬃頂多是有一些籌碼,但是無法絕對掌控。
而共和政府外交部按照陳敬雲的授意和德國進行商談時,也是著重了原料的供應,甚至主動提出希望向德國借貸用於建設鎢礦,銻礦,錳礦、錫礦等德國需要進口的稀有礦產,另外南方共和政府將會對轄區的豬鬃生產以及供應體系實行整合,力爭擴大產量並對德國加大供應量。
而共和政府的這種態度讓德國方面也是改變了以前那些輕視的態度,畢竟擴大稀有金屬等工業原料的來源對德國而言也是有極大的好處的。
所以這很有意思的局面出現了,共和政府外交部和德國雖然表面上談著粵漢鐵路的事情,但是暗地裡還談著關於稀有金屬等戰略物資供應的相關問題。
為了配合外交部的談判,陳敬雲迅速指示工商部成立資源司,專職負責國內稀有戰略資源的統一收購、售價以及出售配額等業務。另外華夏銀行也是根據陳敬雲的指示迅速成立了江餘礦業公司,用於發展鎢礦等稀有金屬的生產和查探,這個家礦業公司名為江餘礦業的公司剛成立沒兩天,就已經全資收購了江西大餘縣的鎢礦礦區。
在外交部還沒有和德國就粵漢鐵路達成協議的時候,雙方就已經就鎢礦達成了協議,德國方面將會對對江餘礦業提供高達五百萬馬克,約合兩百五十萬華元的低息商業貸款,而這部分貸款將會全部用於採購德國相關的採礦工業裝置,而江餘礦業得到這筆投資後將承諾每年向德國出售一定份額的鎢精礦,今年提供一千噸的鎢精礦,明年則是需要提高到兩千五百噸,後年提高到四千噸,相應的貸款也會用鎢精礦來相抵。
也許諸位看到這個數千噸覺得數字很小,海運的話興許一船就運完了,但是這說的是經過提煉後的鎢精礦,現在全球範圍內的鎢精礦年產量也就幾千噸噸,其中中國就佔據了半數還多。而這些鎢精礦有多值錢呢,一戰前含鎢酸為百分之六十五的鎢精礦在倫敦、紐約的價格大約為兩三千美元一噸,而一戰爆發後各種礦產資源價格翻倍,到時候一噸鎢精礦就是五六千美元以上,而且到時候德國這樣的國家還有錢買都買不到。
也就是說,這年供應數千噸的鎢精礦供應合同價值已經在數百萬美元以上!
如果一戰爆發後,世界範圍內對各種礦產需求增加,到時候中國的鎢礦產量也能順勢增加到每年向全球供應兩三萬噸鎢精礦的話,一年收入幾千萬美元的外匯不是問題。雖然還比不上生絲這些傳統外貿商品,但是也不少了,況且投入足夠的話,鎢礦的產量是會一年比一年多,而世界上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多,發展起來也很快。
有了這個鎢礦合同墊底,共和政府和德國的關係緩和了很多,而且對雙方就粵漢鐵路的談判起到了積極作用。鎢礦合同雖然只是一個五百萬馬克的小合同,和粵漢鐵路這個投資超過上億馬克的大合同而言無法比較,但是卻是起到了一個牽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