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著汽車出了北平,王洪這才知道,要到他們去的地方,足足有900多里地,近半路程都是騎馬。
王洪和幾個人如被雷擊般,呆在了那裡,過了好久,一個個才苦笑起來。
老鄭一看他這樣子,就知道這傢伙騎馬不行,拍著大腿哈哈大笑起來。這騎馬可是技術活,水平不高,大腿有的受了。
汽車到了承德,再往前開了一段距離,就換成了騎馬。
王洪會騎,卻是自學的,騎快馬遭罪是必不可少的。
果然,好好騎馬,沒跑半個小時,大腿裡子很快就被磨的火辣辣,王洪只能咬著牙,在馬蹬上站起馬步來,眼睛卻看著騎馬好的那幾個怎麼做的,臨陣磨槍。
休息的時候,王洪這幾個不怎麼會騎快馬的,趕緊請教老鄭這些老手,這才勉強撐著,跟上了大家的速度。
等來到湯玉麟部隊的前線,一行人沒有下馬,而是透過關防,在野外息了一下,就直接奔向百里地外的雙方分界線。
日本人什麼情況,湯玉麟的手下根本不知道。這些部隊與西北軍還有的一戰,跟日本人打,無論是兵員素質、訓練還是武器質量、火力,都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軍官的指揮和戰術應用的差距非常明顯,整體就是一句話:力不從心。
一群人找到在最前沿線把守計程車兵,瞭解了一下雙方兵力佈置,發現雙方現在沒有實際接戰,就又大膽的往前跑了十幾裡地。直到進了日本人經常出現的區域,這才把馬藏好,讓兩個騎馬騎到不會走路的侍衛留下來看馬。
其餘的人,開始活動著身體往前步行。
王洪緩了好久,才感覺兩腿恢復了知覺,等他能正常走路時,整個隊伍就轉到他手裡。
這也是老鄭不得已,他只與其他軍閥打過硬仗,自從跟在張六少身邊,就再沒出過手。他倒是很想自己指揮,可東北軍敗的太快,他也沒跟日本人交過手,只能讓跟日本人打過仗的王洪領隊,先帶大家適應一下。
王洪無奈的撇著腿,帶隊從山脊上四處尋找日軍的具體位置。
他們這一隊人的武器配置幾乎是東北軍的最頂尖水準,身上一長兩短。一把馬槍帶著剌刀,每人再配上兩把大肚匣子,多半人還帶上了手榴彈。又根據王洪的經驗,每個人多拿了幾個長彈匣,成梭子的子彈按自己的喜好隨意往身上放。
一直走出三十多里地,卻只看到村莊稀少,人影全無。
等大家都在懷疑方向有問題時,突然,遠處出現了幾個穿淺綠色軍裝的人騎著高頭大馬跑過,就這麼沒有心裡準備的找到了日軍的活動地點。
一隊人開始在山腳下林草茂密的地方,向日軍騎兵出沒的地方靠近,很快找到了一個日軍的駐紮地。
在離日本兵巡邏警戒不遠的地方,大家躲了起來,商量著如何去殺那些日本兵。
老鄭的想法,還是軍閥互戰時的戰術。天黑靠近,衝進去,用大肚匣子掃射。
各軍閥的手槍隊,都是這樣的打法,有的子彈不夠用,還配了大刀。抗戰初期時,這樣還有效果,可日軍一有了防範,這個戰術就再沒起到什麼作用。
王洪斟酌了半天,就提了個新的建議。他認為普通日本兵殺了沒什麼意思,還不如殺跟步兵後面的炮兵。
在民國,大炮一直很金貴,有文化的炮兵很難找,一般的軍閥也養不起重炮。這麼說吧,一省之長,山東的韓復榘,手下有好幾個師,十萬軍隊,卻只有一個只是普通野炮的炮兵大隊。
哪怕是日軍,炮兵培養的時間也遠超普通士兵,炮長都是從專業軍校裡出來的。
這是一段是日本炮兵的開炮口令:照準點,左前方獨立房屋,方向2450,榴彈,順發引信,高低百二,遠方距離30,三點鐘方向右轉二,三發,十秒。
光這段口令,民國期間,各大小軍閥的軍隊裡,能聽懂計程車兵鳳毛麟角。
殺一個炮兵起碼能頂幾個普通步兵。
王洪大概講了一下,所有人秒讀了炮兵值錢的道理,一致同意按王洪的意思來。
一隊人就從山腳慢慢的繞開前面的步兵,轉著圈子去尋找後面炮兵的位置。
還好這是秋天,山上的疏林淺草灌木還能勉強遮掩住身形。
轉到下午時,找到了炮兵的所在,帳篷一片,騾馬成群,炮彈箱子都看到了不少。
大家沒急著動手,而是把這些炮兵周圍的兵力都仔細勘察了一下,就把攻擊的時間定在了夜裡。
先用剌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