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河戰役,隨著王洪帶著這個團退出承德,就結束了。
由於在熱河的東北軍各部迅速潰散,而日軍又緊迫追擊,中國軍隊的各增援部隊只到達長城一線就與日軍遭遇,不得不就地展開,阻擊敵人。
日軍攻擊的兵力為個師團又2個旅團,總數不超過2萬人。
而中國軍隊,先後投入了4個師,約萬人。
人數佔優,卻無法抵擋戰略劣勢。
除熱河前線,從山海關到秦皇島,圍著渤海的海岸,一直到天津的塘沽,都需要防守,以防日軍迂迴登陸。
所以,張六少指揮的前線部隊分散在各地,並不能抱上一個拳頭。
日軍主力部隊已經開出了承德,前面這個梯隊裡,赫然出現了兩輛戰車和幾輛鐵皮裝甲車。
他們聽到偵察的騎兵報告前方有阻擊的中國士兵時,一個騎兵大隊率先脫離了主力,衝了上來。
隨後,戰車和裝甲車一踩油門,努力的跟在了後面。
在二戰前,裝甲系列武器分的還不夠詳細,坦克在中國和日本都叫戰車。
張六少掌權的這幾年,透過各種途徑進口了36輛法國的雷諾ft-7坦克與英國n-27輕型坦克,還有24輛英法兩國的各種裝甲車,瀋陽兵工廠也自行裝配了十幾輛裝甲汽車。
雷諾ft-7是一戰時代的履帶式坦克,在亞洲戰場上出現了兩種。
一種是機槍型,配挺毫米的機槍,子彈400發,另一種短管火炮型,配37毫米的短管火炮,配彈237發。
東北軍拿到的,都是機槍型。坦克的裝甲厚度6-22毫米,人駕駛,人負責機槍,最大時速0公里,因為彈藥的原因,機槍也換成了捷克式輕機槍。
按說,這坦克的效能與火力都已經落後了,卻因為中國人根本不關注坦克,一戰打完快十年了,才知道有這種武器。當時的奉軍張大帥裝備了十餘輛,就成了中國的獨一份兒,直到現在,除了張六少送給常凱申的幾輛,還是獨一份。
也別說中國,日本人同樣是後知後覺,與奉軍幾乎同時進口了這款雷諾坦克,只是他們進口的都是裝備短管火炮的型號,晚些的豆芽版日本戰車,就是模仿雷諾造出來的。
日軍開過來的鐵皮裝甲車是英國的沃爾斯利裝甲汽車,火力也是一挺機槍。這種裝甲汽車使用的是摩托車的輪胎,裝甲也很薄,才6毫米,近距離連機槍都防不住。一般來說,只合適於城市中警戒使用。
可惜在9後,東北軍的這些坦克和裝甲車大部分被日軍繳獲,與日軍自己的混編後,現在成了日本人的重武器,反過來打東北軍。
王洪這兩個排還沒追上收容團,就聽到後面大隊騎兵的聲音在山谷裡迴盪,衝到高處觀察計程車兵看到大隊的騎兵,更遠處,隱約還有裝甲車,所有人就只能拼命的打馬往前跑。
可以躲開飛機俯衝的線路,也可以把騎兵步兵拖到山林裡打一仗,可戰車這鐵疙瘩根本不怕步槍、衝鋒槍,它能打你,你打不了他,沒辦法,不跑不行。
日軍大部隊出動後,兩架飛機才姍姍來遲。
王洪這幾十個人,一見到飛機筆直的往他們頭頂飛,只能打馬躲到了樹林裡,做好了應對飛機和後面戰車同時攻擊的準備。
這個時候,任誰的心情都是壓抑的,飛機、戰車,哪樣都不好打,都只能拿血肉硬抗。
王洪和兩個排長都在叫喊著分配任務:身上有手榴彈的,集中起來,把戰車放進來炸。有步槍的瞄準裝甲車打。拿衝鋒機的盯住飛機,飛機低飛時,往機頭前面開槍。
士兵們雖慌卻不亂,按著三個軍官的命令,開始準備戰鬥。
可是,兩架飛機理都不理的他們,從他們頭上掠過,直奔前面而去。
所有人都慶幸的大出了一口氣,可緊接著,又都想到了前面的收容團大部隊。
想到後面還有騎兵、戰車、裝甲車,士兵們重新上馬,繼續往前面狂奔。
日軍兩架飛機上的駕駛員早看到王洪這支小部隊。
可是,前面公路上還有一支大部隊,長蛇般的在公路上蜿蜒而行。
這兩個駕駛員便放過了王洪這股小部隊,哼著小曲,衝到了收容團的前半段,把肚子上的炸彈丟了下去。
在公路上炸了兩個大坑後,他們拉起飛機,掉了個頭,把機頭一壓,對著收容團長長的隊伍,又俯衝了下去。
機槍如火舌般吐出子彈,掃向了公路。
成團長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