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超過五百米。
「至於子彈頭本身的結構,大家認為銅殼包鉛是最合適的。
「銅殼包鋼的彈頭重量較輕,銅殼鋼芯夾鉛結構太過複雜,不方便快速生產。
「我們也測試了純鉛彈,彈頭會在槍管膛線上留下明顯的殘留物,有時候整個彈頭都會在擊發時被撕碎。
「純鉛子彈的強度已經無法承受無煙火藥的巨大力量了。
「純銅彈倒是可以用,雖然擊中目標後容易變形,但不會太影響精度和威力。
「問題是純銅材料價格太高了……」
(兩種彈頭的典型外觀,圓頭圓柱彈頭子彈,尖頭縮尾船型彈頭子彈。)
朱簡烜聽完之後直接追問:
「既然銅殼包鉛最合適,那就暫定以銅殼包鉛為量產目標吧,未來再考慮銅殼鋼芯夾鉛工藝。
「關鍵還是丙類子彈頭的生產問題。
「以目前大明本土或者澳洲的工藝水平,能夠在保證精度合格的情況下大批次生產嗎?
「同時,12毫米的子彈,能夠改用無煙火藥裝填,同時改用放大的丙類彈頭嗎?」
宋問道對這件事情倒是早就心裡有數了:
「丙類子彈的生產,以及12毫米的無煙裝藥子彈,都需要改進衝壓工藝。
「大家已經做了一些設計,到了澳洲或者回到應天府,都可以嘗試開始這個方面的實際測試。
「在此基礎上,12毫米的銅殼定裝子彈,發射藥本身的威力過於巨大了。
「現在使用黑火藥裝填,就已經足夠直接打崩很多傳統防彈設施了,用了無煙火藥之後威力還能再大幅度提升。
「如果繼續用傳統的卷制加鏜制的工藝,想要保證槍管有足夠的強度不炸膛,只能大幅度加厚槍管。
「但這樣做會讓槍枝本身的重量變得非常大,根本不適合作為步兵武器使用。
「除非改進位作槍管方法,用整體鍛造出來的鋼管。
「老臣倒是也與同僚們討論過,設計了一套理論上可行的方案。
「應該也能夠用於解決使用無煙發射藥的後裝火炮的炮管強度和重量問題。」
朱簡烜聽到後面就來興趣了:
「什麼方法?說來聽聽?」
宋問道馬上拿出了一份設計思路說明:
「大王請看……」
朱簡烜接過來翻看了一下,直接下意識的說了一聲:
「這是……無縫鋼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