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小說:西遊成功學 作者:溫暖寒冬

會四處逃竄。即使眼前不出“報應”,遲早也會獲得“報應”!

第三章 積極專注的注意力(1)

《西遊記》中常見的詞彙代稱有:心猿——孫悟空,意馬——白龍馬。心猿不定,意馬四馳,神氣散亂於外,三心二意。其實說的就是人的注意力問題。

讓我們坐個“順風車”來探索一下人們的心理世界和行動的淵源吧!先看看《西遊記》中的一首詩:

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聖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是知音。

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

萬相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

詩很經典,完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為機制,大意是:悟空(其實是說我們)是猴子的身體,人的心。人的心真的比天高,一點也不假,給他封個“弼馬溫”其實是再恰當不過了。人的心和意(腦袋)就像猿猴和馬一樣,要緊密合作才行。如果心和意分離,就是心猿意馬,各自遊離。如果心意契合,就可以全力以赴,達到如來(超然智慧)的自然境界。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個道理。

吳承恩關於注意力的解釋和比喻,絲毫不亞於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而能如此形象生動地神會出來,真是舉世無雙。還是拿事實來講話。

“心猿”到底是什麼意思?它指人的心像猿猴一樣,跳來跳去,永無寧日,無法專注。的確是這樣啊!那些浮躁的人不就是這樣嗎?

我們回憶一下,自己曾經不斷地辭職,這山望著那山高,不斷地尋找新的工作和人生方向,最後呢?我們不斷地選擇朋友,最後呢?我們不斷地更換著喜好,最後呢?我們不斷地推翻老客戶,尋找新客戶,最後呢?……

如來用五行山死死地壓住了孫悟空,才把他散亂、浮躁的“心猿”安定了下來。我們的“心猿”是否得到了安定呢?

孫悟空的分身術與分身無術

有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話語、要求、表情無動於衷、不加重視或嗤之以鼻,原因在於:我們根本就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而是停留在自己身上。就好比,我們明明在和一個人講話,可你的心思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說著言不由衷或“牛頭不對馬嘴”的話。這時候,你的心思已經分離出去,去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西遊記》中,孫行者可以分身出去,用“真身”去辦自己要做的事,然後將一個“假身”留在那裡不動,正是描述的人們注意力分離的情形啊!“真身”就是我們注意力已經去到的方向,“假身”就是我們留下的一個軀殼,一個已經沒有了注意力的軀殼。

你看,唐僧在和虎力大仙比試坐禪求雨,孫行者為了幫助師父,把“假身”留在地上一動不動,而真身卻去了天上搬救兵,請龍王協助降雨。他的注意力只能做一件事情啊!

再例如,在五莊觀,孫行者和鎮元大仙有一番較量。孫行者推翻了鎮元大仙的果樹,這下可惹火了大仙。鎮元大仙乾脆把唐僧他們幾個捆起來,體罰他們。可是行者又玩弄小技巧,他把唐僧等人解救出來,一路逃跑,卻留下變化的“唐僧”等人(四個柳樹根)來頂缸!鎮元大仙一早起來,就派人抽打他們,結果發現打的都是柳樹根(行者以為鎮元大仙再不會打他們了。結果一抽打,事情就敗露了)。雖然打的是“假身”,可行者知道痛啊,他忘記了收回自己的法術!人不可能同時辦好兩件事情。行者分身乏術,已經來不及了。這次,鎮元大仙更加惱火,又把他們抓了回去。

人的注意力只能較好地停留於一點。那就要看你如何運用你的分身術了!

第一節心在哪裡,注意力就在哪裡

孫悟空的注意力

孫悟空的一生,折射著我們的一生。

小時候的孫悟空一心只想出人頭地,多學點本事,渴望成佛成聖成仙,擺脫閻王的生死控制。於是,他不惜長途跋涉,漂洋過海,四處求學,真是十年寒窗苦讀書啊!求學生涯中,他找到了終生難忘的恩師——菩提祖師。在祖師那裡,他學習到了成仙的法術,還學習到了一身的武藝和本領。一心一意渴望成仙的悟空,終於圓了自己的學子夢!

然而,好景不長。悟空因為在師兄弟面前變了棵松樹,賣弄祖師獨傳的本領,被菩提祖師趕出了師門。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覺得菩提祖師怎麼那麼小氣,小題大做。其實不然。這還得從悟空剛來祖師這裡求學時說起。。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三章 積極專注的注意力(2)

菩提祖師第一次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