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下,大聲喊道:“朝廷不義,迫害忠良,皇帝昏聵無能,親信奸佞賊子,如今鷙鳥未除豺狼當道,便想著折劍藏弓自毀長城。昔年岳飛將軍北伐成功在即,就被宋帝與奸相秦檜十二道金牌追回,冤殺於風波亭中,而今又要行此喪盡天良之事。如此這般必使蒙古賊子趁機南下,屠戮中原,此天道難容也。姚帥起於微末,未受皇恩,振臂聚豪傑而挽天傾,救萬民於水火。而今外有惡虎窺伺,內有昏君佞臣,值此天傾海覆之際,唯有姚帥可擔大任,小人斗膽請姚帥即登大位,應天道,順人心,一匡天下!”
聲嘶力竭的喊完這番話,李宗義一頭重重的磕在地上,磕的自己眼前金星飛舞。李宗義匍匐在地上,緊閉雙眼,自己臨危之下說了那麼一大通話,此刻全身的力氣彷彿被抽去。
大帳之內一時鴉雀無聲,落針可聞,李宗義也不敢抬頭看帳內的情景,就在李宗義感到時間漫長到自己彷彿死過一次之後,終於聽到沈熙之開口說話:“大帥,此人所言極是,請大帥應天命,即登大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匡扶天下,救萬民於水火之中。”隨之而來的就是帳內一眾勸進之聲。
這之後,李宗義也因為勸進之功得以留在姚盛帳下,隨沈熙之理事,李宗義也一直感念沈熙之的救命之恩,一直以弟子禮侍奉沈熙之,所以當初見到沈宗道,李宗義對其頗為照顧,沈宗道作為外藩舉子能被點為探花郎,李宗義也曾為其在聖上面前美言。
沈宗道起身後笑著對李宗義說道:“正然公見諒,父親半月前外出和朋友採風遊玩,不在燕京,二叔也在官學講學,突然接到正然公要來看望祖父的訊息,倉促之下,只能由小子出門迎接,望正然公海涵。”
沈熙之兩子一女,但兩個兒子皆不成什麼大器,沈宗道的父親沈默是長子,平生喜好書法繪畫,為人曠達疏闊,尤愛與文人墨客出外遊歷,二字沈言則是不愛交際,偏愛治學,如今在官學授課,二人皆無官身,沈熙之的女兒也只是嫁了個平常人家。
李宗義聽完哈哈一笑:“你父親還是那麼悠遊自在,令人好生羨慕啊,師相還好嗎?”
“祖父大人一切都好,現在在書房等候正然公和孟尚書。”沈宗道說完側身請二人進府。
在一旁一直不曾言語的孟益開口說道:“我就不陪正然公進府了,臨近世子大典,禮部諸事繁忙,許多事還需我去操辦,明日王上宴請完正然公後,我再與您詳談冊立大典事宜。”
隨後孟益看向沈宗道稱呼他的字道:“元伯,你招待好正然公,拜會完老相後,替我送正然公回住處歇息。”隨後又向李宗義告罪一聲,轉身離去。
沈宗道趕忙俯身稱事,李宗義看著孟益離去的背影,心中又是一震。秦弛不隨他前來,他可以理解為秦弛並不想在他這個外人面前展現燕國朝堂的不和,但孟益身為陪同他的禮部尚書,到了相府不進門卻著實令他驚訝。
他身為朝廷的親使,此番來拜會燕國的丞相,而且沈熙之此前還是太祖朝的丞相,大虞的成國公,如果孟益和他一同拜會,雖然不合禮制可能引起燕王不滿,但有孟益這個見證人也算光明磊落,但這孟益一走,難免就有私會的嫌疑。
李宗義心中湧起的第一個想法是難道這孟益是秦弛一黨的人,故意要造成私會的局面來讓燕王心生不滿。但很快李宗義就摒棄了這個想法,按他的瞭解,孟益是本地的大族,一直在燕國的朝堂中保持中立,而且他若真想以此來挑撥燕王與沈熙之的關係,那麼他今日送自己到了相府門口卻故意離去的行徑也必然招致燕王的惱怒,孟益不會做如此蠢事。
那如此一來,就只有一個原因了,那就是孟益篤定燕王並不會在意自己先行來拜會沈熙之,也不會在意自己與沈熙之單獨談話,看來燕王對沈熙之的信重還是異於常人的。
事情也卻如李宗義所想,孟益之所以不陪他進相府,是他明白燕王對於老相還是敬重的,燕國上下也沒人會疑心這位曾追隨太祖開朝立國的功臣又在太祖崩逝後辭相隨先王來到燕境,抵禦外邦的老相國會做什麼對燕國不利之事。
而孟益送李宗義到了相府門口卻不進,更可明白的向朝廷展示燕王對老相的信任,展示燕國朝堂的團結,孟益相信此事傳入王宮中,會比他陪著李宗義進府更獲燕王的歡心。
李宗義心中感嘆,面上卻不露聲色,隨著沈宗道進了相府,來到沈熙之的書房,沈宗道在將李宗義引入書房後便告退。李宗義進入書房後就看到鬚髮皆白的沈熙之立在書案後,在書案上揮毫潑墨練習著書法,李宗義站定深深一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