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們來到碼頭,把昨日兩人儲蓄罐裡的錢和典當髮釵的錢,算一起是44枚銅幣。她們用整潔的紅布包好,由劉曼雙手交到楊景手裡,依依不捨的說道:“祝哥哥一路順風順水,早日與家人團圓!”
陳玉香特意叫母親澆了一包乾的鍋邊粉餅,也是雙手交到楊景手上,吩咐著:“帶好路上吃,別餓壞了身體,但願人長久,祝友誼的小船,順風順水平安到你故鄉!”
楊景雙手捧著錢袋,捧著食餅,緊緊地捧在懷裡。心裡萬分感動得無法用言語表達,傾情激起萬層浪。他雙眼含著淚花,一直抑制的淚水,還是掉了下來。
他深深地向兩位恩人鞠上一躬!這一鞠躬,註定了三人一輩子的友誼!
楊景說到:“此生不忘二位恩人相救薄命,謝謝您們的大禮贈送。他日事業有成,我一定千萬倍的報答。我會天天一如繼往地守候著恩人對我的這份來之不易的、人生初識的幸福!不是嗎?再見了!二位妹妹,再見了恩人!
天下情最貴,天下的義最長遠啊!
這一別去,分道揚鑣留著終身回憶少年,三個命運各自書寫人生路漫漫。
兩位少女在臺江碼頭贈送好友銀兩後,嘴裡說:“再見,再見了楊哥哥,您還會來看我們嗎?”這是兩位少女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這一句再見,再見了!激起閩江水波盪漾,同樣激起閩江水面波瀾壯觀!
三個年少純潔的友誼,都各自寫在臉上,三人心裡都非常不捨,說再見容易,真正離開亦是如此傷感,相互久久揮手淚沾衣襟。
劉曼牽著陳玉香的手重返馬棚裡,只想稍稍坐坐。借些機會停留片刻,平息一下難捨難分的悲痛心情。再則,兩少女雖然是在同一座城池,但在那個年代,做為女孩子家是不便輕易走動的。
人生難得幾回見,特別是做為女兒身,或許明天就會各奔東西了。所以,倆姐妹很珍惜這片刻的相聚。
是啊,每個人都有留戀的童年,也有懵懵懂懂的去依戀那少年。若能把一些事和某些場景保留在心裡,留在青春的記憶裡,也是人生一段最美的回憶。
楊景和這倆初識的少女也不例外,因為在這月下的馬棚裡,有他們談笑風生的場景,有他們對人生美好未來的嚮往。用劉曼的話說,就是:“互相對拜了,從此以後仨人一家親了。\\\"
馬棚不但是昨夜楊景住宿的地方,也是三個少年友誼的發源地,也是三個少年明月當空照時,跪下結拜兄妹的見證地。
當她們腳步一邁進馬棚時,舉頭第一眼看到的是之前揚景肩上扛著的那根小木棍,它仍然依舊在繫著竹筒,竹簡楊景沒有帶走,似乎有意留下做個紀念,還是要給予她們傳遞資訊什麼呢?
劉曼快步上前解開麻繩頭,雙手捧著竹筒,眼眸凝視著竹筒上刻著的“靖安都”三個字,深情到心坎,淚水禁不住地往下掉了。
陳玉香更是觸景生情,她比誰都更瞭解竹筒的來歷,竹筒上刻著“靖安都”,那是楊景家的方向,也是楊景的故鄉所在地。
正因為有這個竹筒的存在,導致後來三位少年的故事情節更精彩,也更撲朔迷離。
這三個字在楊景心目中的份量,只有陳玉香這位內情人才能讀懂。因為是她手把手教楊景,把竹筒系在棍子上,教楊景扛在肩膀上,走在大街小巷子裡,才加快了楊景回家的歸期,才有楊景流落街頭,揮筆修書求助家母,最後導致書信落在驛站郵局櫃檯,之後展轉到佳人劉曼之手。劉曼因愛才子,惜字如金,所以她飛馬疆馳整個榕城,連夜去尋找這位飽經辛酸少年楊景……
你說他們無緣,卻偏偏相遇。才有機會三個少年相伴結緣。才有後來影響他們三人一生的故事,才有在紅塵深處中書信來往不斷。你說有緣,卻見面不久,又匆匆離開,各自又回到各自的原點。
陳玉香望著竹筒,好生失落,好比“人去樓空”一樣的感覺。
但是,人世間再好的盛宴終會散席;再好的知音也不會長相守,終究要奔向各自棲息的地方。
為了這份友誼,能在往後的人生路上相互陪伴,倆女孩心中都把竹筒視為最珍貴的“紀念物\\\"。也是他們三個少年相識、相知,和往後成長路上回憶的最好的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