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讓我們有幸在這明媚的陽光下,在這春暖花開的時候,歲月靜好的夜晚,能夠靜靜地坐在燈光下,去品讀、去懷念楊家祖輩上的那些過往。珍惜祖上留下的產業和根基,乃是我們的幸運和福氣。我們要謹記祖訓:
“家興我榮,家敗我恥。”
這是歷代的每個楊家人必須牢記的祖訓。
楊家留給孩子的是智慧和人品,而不是金山銀山。
一場雪,蓋了多少房屋?有錢人熱炕暖被窩。貧窮人單薄單衣,盼望的只是早點出太陽。
寧巷三嬸婆家天亮了,下了一夜的鵝毛大雪,它幫破舊的瓦房披上一層“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景象。
李可娥早早地起床了,她思前想後度步煎熬中,還是選擇了來到三嬸婆的房間門口,站了許久,聽了沒有動靜,轉身去了,又來。就這樣來回了幾趟了,她想敲開三嬸婆的門,可又欲言又止,生怕打擾到老人家。
年逾古稀的三嬸婆頭腦還是很清醒的,耳朵還很靈。她感覺到門口有人站著,便起床穿上衣裳,開啟房間門,走出來問道:
“依妹,我知道你站在門口的意圖,是沒米下鍋了吧?”
“是啊,我的孩子們昨天一天沒吃東西了。三嬸婆,真不好意思!這話本來不該告訴您!\\\"李可娥羞澀地答道。
三嬸婆略帶思索了一下,想出了一個主意,說:“你們看得起我三嬸婆,才會把心裡話告訴我。這樣說吧,我家男人,以前就是靠挑水討生計的,當你站在門口,手上拉著扁桃,就有人叫你去幫他挑水,一缸水,一個銅板。”
“我的孩子們昨天一天沒吃東西了,恐怕走路都走不穩,何況要挑一擔水呢。”講這句話,當母親的說出這話時,那個痛,那份絕望,讓人肝腸寸斷,讓人不敢再聽第二遍,卻偏偏被身後12歲的兒子聽到了,楊浩聽到後馬上接嘴說:“三嬸婆,扁旦在哪裡?我去門口站著。”
段子寫到了這裡,我的眼淚也跟隨著楊浩的腳步跨出去而流出來了。不知道我是否能繼續寫下去,因為這是個殘酷又殘忍的真實片段啊!
楊浩從三嬸婆的手上接過扁擔,就衝到大門口,可是一眼望去,整條巷子白茫茫的一片。他從六點站到九點,四個多小時過去了,一個過門口的人影都沒有,而他的雙腳被凍腫了,在出血,因為他沒有鞋子,一雙開裂的腳板,就這樣踩在雪地裡,左顧右盼,盼有人來叫他去上門挑水。
他這麼執著,這麼盼望著有人請他挑水,是一句話在支撐著他,這一句話整夜在耳畔不斷響起。那就是昨天妹妹說的一句話:
“娘,我餓了”。
他想起這句話,真如萬箭穿心的痛啊!但又無能為力,不能給妹妹一口飯吃,這是最悲哀的痛苦。
楊浩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孩子這麼懂事,這麼地關心妹妹,這麼孝順母親,這麼有擔當。他認為他是這家的男子漢了,有這個責任用自己的力氣換一點米來維持一家人的生存。
接近中午了,門口那塊雪地被他的腳染紅了,不知是否感動了上天,還是感動了善良的人。一位大伯從深雪裡走過來喊著:“到我家去挑水吧!”
楊浩趕快深深地鞠躬:“謝謝阿伯,我這就去!”
天雪飄落在一個十二歲的男孩的肩膀上,飄落在扁挑上,飄落在巷子裡的青石板上,一路上幼小的腳印來來回回,一路血跡斑斑點點。但楊浩心裡一點沒感覺痛。他想到的是今晚媽媽和妹妹有飯吃了。
他為了表示對這戶東家的恩情,水缸裝6擔水盛滿了以後,他用空水桶又去井裡挑了一擔來,積蓄著,東家也很感動,也很滿意,便說:“明天再來!”
楊浩接著跑了三家,挑滿了三水缸,掙到了三個銅板。 這是楊浩在省城掙得的第一桶金。
省城的大米比較貴。鄉下是三個銅板一斤,而省城得需要五個銅板。當時一斤為十六兩,三個銅板只能買現在的七兩米。
慈祥的寧家三嬸婆也是苦命人,有上頓沒有下頓,經常是靠鄰里施捨的一點米過日子。所以她對這一家,只有同情心,無能力幫助。
李可娥要借三嬸婆的鍋臺煮飯,也想感謝她收留楊家的大恩大德,就乾脆叫三嬸婆一塊坐下來吃了。
鍋雖破,但鍋是圓的。灶臺雖歪,但灶臺出煙火了,就是溫暖的家,就一定會人氣興旺,日後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