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漸漸地黑下來了,小巷子居住的多數是窮苦人家,大門口不會留盞燈,都看不見遠處的地方了,好像老天是特意趕著楊家人的腳後跟。
很快,他們又拐進另一條小巷子裡,這時,只見一位阿婆提著一個木桶,踉踉蹌蹌地迎面走過來。
善良的楊柳見狀,馬上衝過去問道:“阿婆,你這是提的什麼啊?我幫你提呀!”
“我這是去倒馬桶哦。”
“茅廁在哪裡吖?我來幫你去倒。″
阿婆很感激,便問道:“看樣子你們是一家人吧,大冷天,巷子都關大門了,要去哪裡呀?”
李可娥帶著羞澀接嘴說:“我們昨天是在前面那家外婆鍋邊鼎店打工的。現在老闆娘鎖門面過年去了,不需要僱傭人了,我們現在無家可歸,今晚還不知道住哪裡去,正想找個落腳地方。”
阿婆一聽李可娥說話的口音是外鄉人,看著母子三人長相像是本分人,也是可憐人,就推薦說:“你們如果不怕髒,不嫌棄簡陋,我家的背後有兩間丁房,你們暫時躲躲風雨吧,大冷天的,先過上一夜,明天再做打算吧!”
聽阿婆說有兩間“丁房“,李可娥知道意思,而楊浩、楊柳根本聽不懂阿婆所說的“丁房”是怎樣的房子。
李可娥給孩子們講解道:“那麼什麼叫‘丁房’呢?從字面上解讀,就‘丁’字表示男孩,‘房’是屋子,兩個字連線起來,字面意思就是指:祖上留下來的房子交給兒子住,可如今屋子裡兒子不在了,這子嗣沒人接續繼承子孫了。說明白點,子嗣斷了,沒有人傳宗接代續下去,古代叫′滿房’了,這樣的房子就叫”丁房”。
人不在,房子不能賣,這是祖傳規矩,可以委託直系親屬代管理或出租,如有願意上門租者,無須租金,但要出錢維修,做到瓦不漏雨,樑柱不黴爛,保持原樣完整。”
“娘,看來天無絕人之路!”楊浩喜在臉上。
天黑了,當李可娥母子仨跟著阿婆進家門時,阿婆自我介紹道:
“我是寧家的三嬸,這條街的人都叫我“三嬸婆”。寧家大嬸和二嬸不在了,我一個女兒也出嫁了,所以這兩間房現在空著,日久無人修理。”
這是兩間單層的木瓦房,屋裡挺破舊,什麼傢俱日用品都不見,也沒有灶臺和鍋碗瓢盆。就像進了無人煙的村莊一樣,黑不溜秋的,讓人感到害怕。如果一個人站在這裡,三更半夜的,一定會毛骨悚然。那麼,落魄的人是顧不了那麼多的,有落腳點已是幸運的了。
這時,三嬸婆舉著一盞還剩半瓶的洋油燈,摸索著板壁慢慢走過來,總算屋裡有一些光亮點了。
謝過三嬸婆後,母親開啟包袱,吩咐孩子們把所有的衣服都穿起來,三母子背靠背取暖。
楊柳從小書包裡取出課本,小心翻開了第一頁,唸了起來,二哥楊浩也跟著念起來,母親也跟著念起來……
深冬臘月的夜晚,北風呼嘯,一陣陣寒風破窗而入,凍得母子瑟瑟發抖。母子三人以唸書驅寒,輕輕的朗朗讀書聲迴盪在整個房間 ,宛如高山流水,聲聲悅耳……
書聲響起,油燈滅去,不是不要光亮,而是這盞燈是三嬸婆的,該省一滴油是一滴油,大家都不容易。楊柳、楊浩都理解媽媽的舉動。
即使他們的周圍是一片漆黑,但他們內心的光芒足以穿破這些黑暗。這是楊家人身處他鄉,即使是待在破舊的屋子裡,也不可征服的氣魄。
今天重新講述這個段子,想起我楊家的往事,想起當年的楊家在榕城的那段不為人知的歲月,我們不曾忘記有位已經年逾古稀的寧家三嬸婆,是她給了一間房,給了一盞燈,才沒有讓我們楊家母子三人一夜受寒受凍,才能夠讓我們躲過一夜的暴風雪。
雖然我們後人沒有經歷過那段飢餓難熬的日子,那種無援無助的境地。但一講起那段楊家先輩艱難困苦的年代,我們做後人的,就感到現在的幸福離不開先輩們的努力。
是前輩賜予了我們福氣,是他們用青春年華的打拼,甚至用生命換取了楊家後代的幸福生活。今天,在這和平的年代,我們雖然沒有能力為國家效力,但楊家將錚錚鐵骨之魂不能丟。那份家族的重任、那份母子之情、那份兄妹手足之情、那份綿綿不絕地流淌在血液裡的楊家人在逆境中而求生的精神,讓我們記憶猶新,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