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有名聲,招來惹禍根。
馬上元宵節了,三嬸婆家的小客廳坐滿了清貧人家的孩子。上課好幾天了,名聲也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其他私塾先生耳朵裡,成了爆炸新聞,讓他們坐立不安。
古話說的好,“同行是冤家”,樹大招風,楊柳給窮苦人家的孩子教書,少不了惹來眼紅的人,他們在背後大議論:“這不明擺著搶飯吃,爭生意嗎?如此下去還了得?”
中午時,就有一個身穿長彬,五十多歲的高個人,氣急敗壞,惱怒地上門大罵:“你一個外鄉佬,敢帶兒女來省城開學堂,你們有什麼資格教孩子?
你是明擺著文化高嗎?既然文化高,就抬出‘文房四寶’比高低。可不能渾水摸魚,撈足了金拍拍手溜走,這不誤人子弟嗎?那我今天要考考你,你的珠算怎樣?你的文筆怎樣?倘若心虛,無臉挑戰,就給我滾出去!這個地盤不是你鄉巴佬帶兩件破衣服想來就來,想踩就踩的地方。你不要仗勢著寧家三嬸婆做靠山。三嬸婆也是我們這條街的本地人,你若是來這邊靠港灣,避風雨,犯王法逃難的,就把書本收起來,把黑板卸下來,哪裡來哪裡去!”
他臨走時丟下一句狠話:“如果你不敢比低高,我就去衙門告你的狀。”
這話表面聽過去很霸道,很無理取鬧。但細品分析是有實質性道理的。你有本事辦學堂,就一定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如果沒文化你就滾蛋,左鄰右舍聽了這人這般說,也感覺有道理,不管是學生抓一把米來,還是液下夾一棵白菜進門,也等於交學費了,你收學費,這性質就不一樣了,就不是一般的木屋子,而是變成“門館”了。
不管你是誤打誤撞,還是無意觸碰了這個教育行業,就有那麼一小撮人,對你刁難,對你挑釁,說一些上綱上線的話,讓你無法反駁。
常言道,有多大的出名,就有多大的威脅。
說了半天還是梳理一下什麼叫私塾吧!
古代孩子上學,就讀的是“私塾”,而私塾裡的老師,就叫私塾先生,也叫“塾師”。
那麼古代私塾先生如何選拔學生,他們教書的報酬又如何呢?他們起到一個什麼作用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古代的這一職業。
私塾分類:
我們所說的“私塾先生”,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當地私塾學校教課的老師。當然這裡的“私塾”,也有自己開辦的,也有當地有錢人家辦的學校,然後請老師給一個家族及當地人傳道授業。
當然也有錢人家及達官貴人直接請私塾先生到家裡授課,這就是所謂“私人家教”。之所以叫私塾先生,主要塾師在自己家裡,或者藉助家族的祠堂、廟宇,或者租房等場所對兒童進行施教,因此私塾也叫“門館”或者“家塾”。這類情況就是古代所說的“村塾”、“族塾”,就是一個村及鄰村經過協商後自願開辦的學校,然後推薦當地一位有名望的舉人為“學董”,聘請教師設館開課。費用按田畝攤派。
透過史料記載,看主要分為兩種:
一是在家設館。富貴人家在家聘請有學問的人在家教自己的孩子及家族親友的孩子,因此也叫“坐館”或者“教館”。
二是私家專用。即有錢人家請的教師,只給自己家的孩子上課,不招收親友及家族的人。
生活待遇:
那麼古代私塾先生的待遇如何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工資待遇。古代私塾先生的待遇構成部分很多,並不像現在以工資形式發放。主要由三部分構成:
一是“脩金”,也就是說付給老師等值的實物。
二是膳食,也就是吃飯,由有錢人家或者合辦的私塾,要免費供給老師飲食。
三是紅包及禮物,逢年過節時,無論是有錢人家請的老師,還是村裡私塾的老師,根據實際情況給老師紅包或者禮物。而自己開辦私塾的老師,他們的錢主要靠招收的學生交的學費。老師招收學生開班時,孩子們入學前要填寫一張“關書”,也就相當於入學志願書。關書上寫明脩金數量,以及分次交付的時間。而且私塾老師會特別註明自己收取的學費中的“節庚包”,“節庚包”就是所謂的紅包。
有的私塾先生在一地開辦學校久了,而且有名望了,也會替學生家裡做事,比如替他們寫信、寫契據、寫狀子,以及紅白喜事需要的文書等,私塾先生都會參與其中,也能從中獲取一定收入。